健康養身★聽能復健APP 讓聽損復健更輕鬆

聽能復健APP 讓聽損復健更輕鬆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00萬以上,根據先進國家的指標,老年人口中聽損的比率高達三成多,亦即約有一百萬的老年聽損人口。

為因應人口老化聽力照護需求日增,臺北榮總耳科特別將其研發之數位聽能訓練平台,改良成更生活化的APP軟體,透過無線網路的穿透力與整合力,讓原本嚴肅在聽力檢測室進行的聽能訓練,走入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就能進行聽能復健與訓練。

聽力受損 易致溝通能力差、合併心智衰退

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黃啟原醫師表示,當聽力逐漸喪失時,對於外界聲音的感受力變差,在嘈雜環境下的聽覺辨識力更會大幅下降,這也是老年患者常抱怨在眾人交談的場所,常雞同鴨講的原因;而除了溝通能力變差外,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也會因而下降造成情緒低落或合併心智能力提早衰退。

及時發現聽損 適當聽能復健計畫免失聰

對於聽損的處置方式,黃啟原醫師說,除了必要使用的藥物與手術之外,大多數的老年患者因為是屬於感音性聽力損失,需藉由助聽輔具來增加他們的聽覺接受力,若聽損嚴重則需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並安排適當的聽能復健計畫,這些輔具才能發揮效能,達到最大的利益。

黃啟原醫師解釋,目前助聽輔具的配用率只占聽損患者的二至三成,甚至成人自覺有聽損症狀到開始尋求聽能協助,可能長達十年的間隔差距;其主要跟一般大眾與醫療人員無法及時發現聽損,以及盡早提供處置有關。因此,適時提供聽力檢查、聽損衛教以及安排適當的輔具介入處置,提供病患更完整的聽能復健計畫是因應老年社會的當務之急。

聽能訓練APP 改善語音辨識與溝通能力

黃啟原醫師強調,聽能訓練APP之系統包含(1)常用語詞音檔資料、(2)數位化決策介面、(3)使用者數據資料庫及(4)施測與復健平台等項目。其應用原理在於聽覺中樞之神經可塑性,藉由適當的語音刺激與回饋練習,達到改善辨識與強化溝通策略的效果;目前可應用於臨床聽能評估與復健計畫中,助成人聽損病患改善其語音辨識與溝通能力,加速適應其助聽輔具,增加使用效益與滿意度,達到最佳化之聽能溝通成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6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今(17)日在廣播節目自曝曾經與德國BNT採購500萬劑新冠疫苗,即將談成卻遭到上海復星醫藥「攔截」。下午於指揮中心記者會,陳時中補充,與德國BNT和授權廠商都有商談,但沒有與上海復星接洽;另外陳時中也說,中國大陸生產新冠疫苗,如果有人想打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強烈寒流南下,北部民眾清晨起床時,都可感受氣溫驟降寒氣逼人,氣象局表示白天高溫僅有17與18度,入夜降到13至14度,天氣溼冷溫差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險性提高,醫師提醒,務必注意保暖,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擁有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 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許多學童在寒暑假玩得兇,開學第1周,總是精神不濟,其實成年人也是如此,精神科醫師發現,最近幾年,農曆過年後「收假症候群」患者明顯變多,症狀以失眠、焦慮、煩燥居多,建議放假時,仍應維持正常生活起居,不要為了追劇、打手遊而熬夜。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收假症候群常發生在上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