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變種病毒具「重複感染」特性! WHO正名Omicron

新變種病毒具「重複感染」特性! WHO正名Omicron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外媒報導非洲突發一種過去沒見過的新變種病毒「B.1.1.529」,在WHO會議後,於今(27)日確認名稱為「Omicron」,目前已在多國出現零星確診個案。


過去 WHO以希臘字母給新冠病毒變異株命名,從Alpha開始依字母順序使用,然而「B.1.1.529」在正名前,上一個變異株是Mu,因此不少專家已提前稱「B.1.1.529」為Nu變異株,但此次正式定名為「Omicron」,則直接跳過Nu及Xi兩個字母。


國外媒體報導,「Omicron」起初僅非洲的波札那與豪登省有該病毒確診病例,現在傳出以色例、比利時也現蹤,全球累計近百例。亞洲則在香港現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26)日指出,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提報的資訊,兩名案例是先在香港檢測出來,爾後在檢疫所又出現1名,但各是從非洲、加拿大回來,可能是在所內傳染。細節還需再確認。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7)日說明,配合WHO會後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高關注變異株Omicron說明」:WHO基於B.1.1.529變異更具傳播的特性,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並命名為Oo(Omicron)。初步證據顯示B.1.1 .529變異株較其他高關注變異株(VOC),更容易出現「重複感染」(reinfection),且目前在南非已全國省分快速流行。


目前WHO與相關專家正針對Omicron的傳染力、感染後疾病的嚴重性、相關治療或防疫措施(如藥物、疫苗等)的效果等進行研究WHO要求各國做到以下事項:


1▸增加對變異株的監測。


2▸上傳分享完整基因定序資料到開放資料庫如:GISAID。


3▸透過IHR機制向WHO通報首例(或群聚)與Omicron有關的事件。


4▸各國合作交流訊息,以了解Omicron的流行病學、嚴重度、公衛與社會措施對其有效性、診斷方法、免疫反應、中和抗體與相關資訊。


新變種病毒具「重複感染」特性! WHO正名Omicron

▲針對Omicron,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相關對應措施。(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小男孩樂團米非為新專輯宣傳 擬定肌膚修復計畫顧形象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因新冠疫苗施打,讓許多人注意到,一旦發生頸動脈阻塞,後果不堪設想。頸動脈如同大腦血液源頭,一旦發生狹窄或阻塞,很可能半邊大腦很快就會缺氧,最嚴重恐導致半邊癱瘓、植物人、甚至是死亡。醫師提醒,如果有吸菸習慣、自體免疫力疾病、三高等危險因子,最好將生活壞習慣改掉,並記得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狐臭,在中醫的理論上,與「濕熱」體質有關。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表示,有狐臭的病人,通常是濕熱淤積,其中「濕」表示整個體質在排濕、或調控水的方面較差,另外也會伴隨腸胃功能不好,也就是「脾胃虛」,更容易「吸濕」,導致經常腹脹、食慾不振,或排便濕黏馬桶、排不乾淨,頭暈、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你身邊朋友明明看起來很健康,也常常運動,某一天卻聽到他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甚至猝逝的消息嗎?醫師提醒,長期高血壓未控制,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及多重器官的威脅,像是腦中風、心臟衰竭、視網膜病變影響視力、腎功能異常,甚至需要洗腎的程度。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詩恩/台中報導】張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最近時常感到肛門不舒服,一開始只有悶悶脹脹的感覺,忍了2、3天後,竟然變得又腫又痛,連椅子都坐不住,他趕緊到長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檢查,才知道是「肛門瘻管膿瘍」在作怪。經新式肛門瘻管內視鏡微創手術後,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只需要定期至門診追蹤。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