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早起想吐、早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專家授「舒緩撇步」

早起想吐 早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專家授「舒緩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0歲吳先生覺得口腔泛酸已3~4年,空腹或飯後都會泛酸的症狀,伴隨胸口灼熱與疼痛感。早餐幾乎沒有食慾,空腹容易嘔吐,緊張時容易腹痛,但排便後疼痛便減緩。經過西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慢性消化性潰瘍、腸躁症和自律神經失調,服用西藥後仍反覆發作;輾轉藉由中醫調理,一個多月,胃食道逆流症狀減緩許多,已無胸口灼熱感,腹痛頻率也大為減少。

中醫論胃食道逆流 飲食、壓力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劉家蓁醫師表示,中醫認為引起胃食道逆流,可能是肝火內鬱、胃氣不合,或是脾胃虛寒,造成消化功能不好。尤其,飲食習慣不好,如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或喝太多冷飲、吃太多生食,以及壓力太大,都容易損傷脾胃。

中醫調理  依體質配藥

吳先生平時有輪班壓力,作息不正常,三餐也不定時,且喜愛喝冷飲。劉家蓁醫師診斷吳先生體質屬熱症,使用黃芩、黃連清除濕熱。中醫調理會根據患者體質屬偏寒或偏熱調配用藥,若為寒症則使用吳茱萸、生薑暖脾胃,再搭配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調暢情緒,黨參補養中氣。

吳先生治療約一個月後已無胃食道逆流與無胸口灼熱感,早餐逐漸有食慾、也無嘔吐感,腹痛頻率也大為減少。

避免胃食道逆流 飲食這樣做

劉家蓁醫師提醒,除了服藥,飲食和生活作息的調整也甚為重要,少吃太冰、太燙、辛辣、甜食、較酸的食物,如糖果、甜甜圈、柳丁、橘子、柚子、檸檬、鳳梨等,另外,高油、高脂肪食物,如烤肉、炸物、三層肉、五花肉等也要少碰,並避免酒類、碳酸飲料、含咖啡因飲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吃飯時應細嚼慢嚥、避免飯後馬上躺下,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才能避免胃食道逆流找上門。

【延伸閱讀】

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困擾? 《護胃聖經》教你4週食療護胃

胃腸消化道檢查三大紅字 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大腸息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央健康保險署為照顧嚴重肋骨骨折病患,亦即相鄰3根(含)以上肋骨骨折,且每根肋骨有兩處以上的骨折斷點的「連枷胸」(flail chest)患者,由於這類病人常合併氣胸、血胸或呼吸衰竭等併發症,自111年5月1日起將治療連枷胸病患之「肋骨固定系統」醫材納入健保給付。 嚴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依據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則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臟相關病變早期並無明顯症狀,是不容忽視的沉默殺手,其相關死因序位及發生率都在前幾名,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4)日表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以確保醫療量能及確定病例能即時獲得醫療照護,將調整COVID-19確定病例的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醫院主責收治中重症、高齡(70歲以上)、血液透析及懷孕36週以上確診者;其餘依條件收治至加強版集中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國內COVID-19新冠疫情升溫,14日新增8百多例本土病例,創單日新高,全台多數縣市都已有確診者。從指揮中心公布的內容可看出幾乎台灣每個縣市都有確診個案,即使是花蓮縣也有大於100例的個案,更令人心驚。目前僅有南投縣為9例以下的淺褐色。 昨新增874例 創今年新高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