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怡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產寶寶出生時,仍有許多器官尚未發育完全,呼吸道、心臟與腸胃道等器官都容易出現併發症,因此照護早產兒時,在體溫、哺乳、睡眠及親子互動都需特別注意。

 

早產兒的存活率與出生時的體重與週數有高度相關,根據統計,出生週數達30週的寶寶,大概有9成5以上的存活率,而24週則大約只有5成,其中無法存活的案例,許多都來自於併發症。

 

早產兒常見身體狀況與併發症

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差異為何,為什麼容易引發諸多疾病?以下為幾種早產兒常見的身體狀況與疾病: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呼吸器官

當臍帶剪斷後,寶寶無法再從母體獲得氧氣,就得靠自己呼吸,進行氣體交換,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怡萱表示,呼吸問題是多數早產兒出生後面臨的首要難關。一般胎兒的肺部要到34至36週,氣體交換功能才逐漸成熟,所以早產寶寶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呼吸窘迫」的現象。

 

心臟

所有的寶寶在胎兒時期,都有一個「動脈導管」的構造,足月寶寶的動脈導管通常在出生後一兩天,就會自然關閉,早產寶寶卻不盡然,動脈導管未確實關閉的結果,可能導致過多血液流向肺部,肺部充血同時,腦部、腸胃道、腎臟等其他器官缺血,即是所謂的「開放性動脈導管」。

 

腸胃道

即便是足月兒,也常見胃食道逆流、溢奶情形,這些情況在早產兒身上會更加嚴重,因早產兒的腸胃道發育未完全,不僅腸子的管徑細小,一些重要的消化酵素也還沒開始分泌,因此早期餵食時,常會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

此外,吳怡萱醫師表示,腸胃免疫功能不佳、不正常的細菌孳生、過快與過量的餵食,都有可能引發足以喪命的「早產兒壞死性腸炎」,此疾病的可怕之處還在於難以預防,只能儘量哺育母乳及使用益生菌,以降低發生機率。

 

視網膜

寶寶的視網膜血管,一般隨著週數的增加,從眼球後方往前方生長,36至40週時慢慢長好。提早報到的早產寶寶,因為血壓跟血氧不穩定,而視網膜的血管缺血、缺氧時,為了自救,早產寶寶會製造一些血管生長因子,但這些血管生長因子反而導致不正常血管新生,產生血管扭曲、走向異常的現象,嚴重時可能會水腫、出血,甚至牽扯到視網膜造成視網膜剝離,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主要原因。

 

早產寶寶照護須知

照顧早產寶寶,對於每個爸媽都是一大挑戰,無論體溫、哺乳、睡眠與親子互動,都需要格外細心的觀察與照護。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體溫調節

早產寶寶的中樞系統還不成熟,體溫調節的能力不佳,且皮下脂肪較少,容易從皮膚散失水分與熱能,是寶寶體溫不穩定的因素,這時,保溫箱就是一個重要工具,可幫助寶寶維持正常體溫,盡可能減少代謝、耗氧量,讓脆弱的早產寶寶不必為了產生熱能,消耗額外能量。

 

哺餵母乳

早產寶寶吸吮反射不明顯,吸跟吞的功能也不協調,即使醫師評估可以喝奶,通常會需要透過鼻胃管或口胃管來灌食。較大一點的寶寶,才有可能用奶瓶餵食。

若經醫師評估,寶寶可以嘗試親餵,則建議媽咪於明亮的環境親餵,注意觀察寶寶唇色是否變黑、是否在憋氣不呼吸、或喝太急會嗆咳,如果有,應立刻停止餵食,拍拍背刺激寶寶。

 

睡眠週期

早產兒的睡眠通常會比足月兒更淺、更混亂,因快速動眼期更多,大腦維持活動與警覺,才不會忘記呼吸。

回家之後,爸爸媽媽們可試著在寶寶睡覺時調暗燈光,但不建議調至全暗,至少要能夠觀察寶寶的呼吸及其他行為,寶寶醒的時候再稍微調亮一點,依循寶寶步調,調整至正常睡眠週期。

 

親子互動

保溫箱中的早產兒,若病情許可,護理師會用毛巾做成一個圍巢,讓寶寶維持像在子宮裡一樣手腳彎曲的姿勢,在不影響寶寶體溫前提下,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維持屈曲的姿勢下,把手輕輕覆蓋在寶寶的身上,這樣的「寧握護理」,有助提升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放鬆。

 

※原文刊載於2020年11月號《媽媽寶寶》405期

早產兒常見併發症有哪些?爸媽掌握四重點,照護脆弱的早產寶寶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7592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二批AZ疫苗即將先後在5月31日、6月15日到期,但打氣卻始終不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4)日坦言,若按現在每日1、2千人接種的速度,「一定打不完」,因此將加速開放接種對象的腳步,包括即日起外交或公務奉派出國人員、代表國家出國的運動員、選手等也...

閱讀詳情 »

▲多發性骨髓瘤雖是仍無法治癒的惡性腫瘤,但只要狀況允許,醫師強調儘量要接受自體骨髓移植,有助生活恢復如常。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程子奕/台中報導 只是定期看牙醫,洗個牙竟洗到血流不止送急診!49歲的洪小姐2年前因此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也總算知道為何長年鬧貧血、呼吸困難的真正元凶,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帶頭為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募款,最新數字已破9.6億,卻因為一句「至少3分之1善款」用於罹難者家屬,招致外界諸多批評,指難道錢不會全給受難者嗎?衛福部長陳時中今(14)日下午不得不親上火線澄清,強調善款100%會用在「罹難者家屬」、「傷者」、「目睹乘客」以及「救災人...

閱讀詳情 »

報新聞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從1968年發明迄今已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雖然造福了許多受膝關節炎困擾的患者,但據健保署最新的統計指出,國人膝關節炎盛行率高達15%,近350萬人深受關節疼痛所苦,近1/4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手術後,會感覺到術後關節並不自然,同時有僵硬感、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