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春節年菜聰明吃 年後皮帶免退一格

春節年菜聰明吃 年後皮帶免退一格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年節即將到來,佛跳牆、豬蹄膀、東坡肉、臘腸、紅豆年糕這些傳統美食,大魚大肉雖好吃,但也脂肪、鹽分也囤積在體內,不少人過了一個年,皮帶也跟著往後退一格。
馬偕醫院新竹分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李國靖表示,年節大吃大喝,威脅最大的就是體重過重者、三高危險因子民眾,營養師提醒,平日就要控制飲食者,到了年節更不應輕忽,像是上述提到的三高民眾之外,糖尿病、痛風病友或洗腎患者也應多加注意飲食攝取。
慢性病患者 年菜更要聰明吃
李國靖營養師說,以往,年過50才有的三高問題,現在已有年輕化趨勢,大約從30、40歲的青壯年族群,已有不少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尿酸。而年菜當中滿滿都是大魚大肉的佳餚,蛋白質、高脂食材,烹調多以油炸、糖醋、蜜汁、醬燒等高油、高鹽的烹調方式,都隱藏著健康問題。
年菜四大風險
老一輩的人因過去物質條件不佳,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得比較豐盛,但現代人常外食、營養充足,已不需再「年節進補」,而且,傳統年菜隱藏著健康風險─高油脂、重口味、缺主食、蔬果不足。因此,營養師認為,傳統方式烹調的年菜,不適合飲食上需要限油、限鹽的慢性疾病患者,因傳統年菜缺乏蔬果,蛋白質偏多、主食不足,多內臟類、高油烹調方式添負擔。
改變烹煮方式 熱量油脂少一點
因此,李國靖營養師指出,自己準備年菜,最能掌握每一樣吃下肚的食材。此外,烹調上,以油炸、油煎、爆炒、紅燒、焗烤、勾芡、糖醋等方式烹調的菜餚熱量比較高、油脂含量也較多,如果挑選以清蒸、涼拌、水煮、清燉、烘烤、醬油清滷、少油清炒或涼拌等方式料理的菜餚,熱量、油脂量就能減少。
全穀類、水果、茶 降血脂又穩定血糖
此外,也可多準備蔬菜、水果,主食類以未精製全榖根莖類,例如糙米、燕麥、五穀雜糧等為主,不但不會過度進食,更重要的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比較豐富,營養更為完整外,食用後血糖也較不容易升高。餐後甜點可以水果取代,以茶代酒,避免熱量過高,水果富含維生素,還有大量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吸附膽固醇,協助降低血脂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53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解封在即,許多企業要求員工需持有篩檢證明或疫苗接種紀錄,才能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已將快篩、PCR檢驗結果及疫苗接種等資料,整合在健康存摺「健保快易通」APP,變成「COVID-19通行證」,宛如國內版疫苗護照,現已正式上線。 李伯璋說,北農群聚感染爆發後,所...

閱讀詳情 »

新冠疫情其實也帶著禮物而來,全民一起接受公共衛生特訓,戴口罩、勤洗手、學消毒、注意體溫、善用隔板、保持社交距離……在防堵病原微生物上,大家都做了許多演練。目標敵人鎖定COVID-19,但在同時間,也阻斷了流感病毒、腸病毒、手足口病與其他透過飛沫、接觸散布的感染性疾病。這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今新增31例本土病例、6人死亡,其中1名年僅30多歲死者個案並非死於疾病,而是在病房輕生。疫調顯示,案例於6月22日被匡列為接觸者,住至集中檢疫所,確診後轉至醫院隔離,但情緒不穩,社工、心理諮商師密集輔導,但仍於7月8日於病房中自縊身亡。 ▲7月10日新冠新確診狀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燒,父母跟小朋友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無法外出孩子悶的發慌,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在家中的日子呢?根據研究顯示,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關係及穩定情緒,更有助於促進孩子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共讀零歲就開始 情緒滿足是重點孩子的大腦在3歲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