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是否社區感染也能吵? 抗煞專家吐真言:彷彿SARS封院前氛圍重演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出現首例武漢肺炎死亡病例,又是第一起疑似社區感染,讓社會恐慌頓時升到最高點,但衛福部長陳時中從一開始的「可以這麼說」到短短數小時後澄清「尚未完全符合定義」,讓防疫重點似乎又退回守不守得住社區感染這道防線之爭,抗煞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今(17)日警告,彷彿又看到SARS和平醫院封院前的氛圍重演。

指揮中心昨夜新增確診死亡個案(第19例),為一61歲的「白牌車(沒有計程車牌,以上車後喊價方式交易)」司機,不僅沒有旅遊史、也沒有確診個案接觸史,還傳染給同住的50歲弟弟(第20例)。

但消息一出,引發專家對「台灣是否已出現社區感染」看法不一,陳時中、指揮中心深夜也再度發布訊息,指已經掌握死亡病例的的3個可能感染源,社區風險不高。

看到這樣的情勢發展,蘇益仁憂心忡忡,他直言,好像又嗅到2003年SARS初期的氛圍,當年3月底、4月初,國內同樣自豪於創下「零死亡、零輸出、零社區感染」的三零紀錄,沾沾自喜於表現優於日本、韓國等,後果就是大家不會特別重視,隨後和平醫院便爆出第一例曹姓婦女案例,步上封院。

蘇益仁說,以武漢肺炎的這第19例來說,原本被當作流感治療,還傳給兄弟,因此不要再爭議社區感染的定義,否則只會模糊接下來的防疫作為,不要排除社區感染,該用社區感染的措施去做,「否則還會有多少人會依照指揮中心說的去做」喪失公信力。

武漢肺炎從中國蔓延開來已經2個多月了,蘇益仁強調,如果再拖半年,生活會受到什麼影響?經濟會受到什麼影響?台灣怎麼可能期待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沒有社區感染,這期待不切實際,何況兩岸密切往來,目前還有5條航線的台商來來往往。

蘇益仁說,目前宣布加強篩檢、用藥,只能這樣做,也不能再多了,至於口罩政策要不要改,該回頭問的是,防範流感同樣也是這樣做,流感也會重症、也會死亡,大家為什麼不怕?關鍵就在於,知道流感怎麼傳播,有藥可用;而我們目前對武漢肺炎的了解已經增加,加上98%都是輕症,該調整心態,習慣武漢肺炎會常態化存在。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藥局不開門的日子 全台多303家衛生所六日投入賣口罩

健保卡顯示旅遊史再升級! 想「轉機」洗白中港澳旅遊史逃不了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有「21 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稱號的癌症,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一項能被人類完全控制的疾病,雖然對腫瘤細胞的基因研究與標靶藥物一項一項研發出來,但癌症會復發以及對這些療法產生抗性,一直都是醫界傷透腦筋的事。不過一項刊登在「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以雞尾酒療法針對不同癌症病患調製專屬的治療藥物組合,或許是一條...

閱讀詳情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工程師已嘗試成功利用「基因錄音機」技術,將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轉變為可以儲存長期記憶的媒介。透過覆寫 DNA 遺傳訊息的方式,這些特定的訊息將可透過細菌本身不斷繁殖的過程傳承下去,在醫學、環境科學與生物電腦等領域都有許多發展極具前景。 DNA 其實很像卡式錄音帶 MIT...

閱讀詳情 »

美國的軍隊是世界上少有一直都有真實戰爭經驗且參戰人數也不少的部隊,但相對地,受到外傷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摧殘的退伍美國大兵數量多,也成為美國社會一大問題。面對身心受創的美國大兵,學者研究利用電腦程式判讀一個人是否有高度自殺傾向,結果有一半以上的案例被成功判讀出來,為防治自殺計劃邁出良...

閱讀詳情 »

OK 繃是我們處理小型外傷的常用選項,但是它往往只有有限的消毒能力與覆蓋傷口避免弄髒的功效。不過奈米科技可以賦予它新的生命:把傷口裡的細菌統統「黏」走。 再生醫學的領域,科學家經常用奈米等級的微細框架,做為生物細胞組織生長可以依附的地方,不過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 (Swinburne Univer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