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晚生、不明原因不孕怎辦? 醫:人工受孕失敗多次,考慮試管嬰兒

晚生 不明原因不孕怎辦? 醫:人工受孕失敗多次,考慮試管嬰兒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38歲張小姐,曾經二次人工受孕未成功,在103年透過試管嬰兒成功生下大寶,當時把其它多的胚胎冷凍,107年解凍胚胎植入後雖然成功,卻不幸在5週時流產,為了把小孩生回來,張小姐隔年再接再厲,植入2顆胚胎,懷孕成功並生下雙胞胎,完成一家五口”豐富熱鬧”的人生!生殖醫學暨不孕症中心院長劉忠俊醫師建議,若人工受孕2、3次,仍無法成功,應考慮試管嬰兒。

年紀越長懷孕大不易 塑化劑及空污恐影響生育

讓張小姐開心圓夢的劉忠俊醫師表示,年齡超過40歲的婦女,懷孕能力急遽下降,卵巢裡可用卵子的數目大量減少。在門診抽血檢查時發現,比起香港、日本、新加坡等華人,台灣女性生育的卵巢庫存量相對較弱,造成的原因不明。

醫師提到,也許近年發現塑化劑以及環境荷爾蒙,皆有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包括飲食習慣,愛用塑膠的容器裝熱食,甚至過去的洗髮精裡含有女性荷爾蒙,再加上空污PM2.5等汙染,都讓生殖系統變得敏感,成為不易懷孕的潛在因素。

不明原因的不孕症 美國文獻這樣建議

不孕的原因複雜,牽涉到精子、卵子及子宮內膜等問題。劉忠俊醫師指出,有一種稱為「不明原因不孕」,意指夫婦經過各種檢查後,仍然無法判定不孕的原因。許多不孕症檢查的結果,不一定能確定夫妻之間的生育能力,也可能是檢查項目,有其不夠臻於完美之處。

根據美國不孕症F&S期刊文獻分析,不明原因不孕症發生率,約占不孕症中的30%。文章中分析不孕夫妻從算時間同房、吃口服排卵藥同房、全排卵針同房、自然週期及人工受孕、吃口服排卵藥及人工受孕、大劑量排卵針及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等,所有的可能性都加在一起,發現經過「三次口服排卵藥及人工受孕」(排卵針會增加懷孕率也會增加多胞胎率),若不能懷孕,從經濟效益來看,建議應該採「試管嬰兒」。


晚生 不明原因不孕怎辦? 醫:人工受孕失敗多次,考慮試管嬰兒

人工受孕3次失敗 建議改採試管嬰兒

劉忠俊醫師進一步說明,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的區別在於,精子和卵子碰面的地方不同。人工受孕是透過誘導排卵,由醫師將活動力較強的精子,於排卵時放入子宮腔,成功率約2~3成。而試管嬰兒則為排卵時,分別把精子與卵子取出,在實驗室裡,從授精、分裂,到發育成胚胎再放回子宮內,將變數盡量降低,成功率約4~5成,年紀輕者更能達5~6成。

劉醫師指出,人工受孕要求的條件較高,需有一定的精蟲數量且要女性骨盆結構正常;試管嬰兒則是只要有活的數十隻精蟲即可,排除男性精蟲不足的問題。醫師說,綜合門診經驗及上述文獻分析來看,建議除了針對個別情形治療之外,也該「由簡入繁」的嘗試,若人工受孕2、3次,仍無法成功,應考慮試管嬰兒。

避免錯過黃金懷孕時機 及早利用生殖醫學協助

若夫妻不明原因懷孕困難,加上年齡大、伴有卵巢功能衰退者,長期等待下去,成功受孕的機率就越低。及早利用生殖醫學的協助,仍有希望圓夢。劉忠俊醫師呼籲,不孕婦女最需要家庭支持,特別是先生全心全意的配合,然後即知即行,「不能只以『醫療思維』看事情,也要照顧到夫妻之間的『心理思維』。」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評估兼顧經濟與療程預後的考量下,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最好的懷孕機會。更提醒35歲以上的婦女,經過努力「半年」積極備孕,卻沒有消息,建議尋求不孕門診,避免錯過黃金懷孕時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3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相信生長在台灣這四面環海國家的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中,一定聽過「多吃魚會變聰明」這句俗語!不過,吃魚可不只有提升智能、腦力的作用。事實上,魚肉中的脂肪含量,雖然相對肉類來的低,但其富含的脂肪酸,對於人體健康維持確有諸多好處。究竟吃魚與健康的關聯性為何呢?且聽專家怎麼說! 吃魚能防癌,降低中風、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到冬天,許多人皮膚就莫名乾癢起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黃奎祐說,冬季溫度和溼度降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造成水分流失,皮膚失去彈性且變得脆弱;天冷體表血管收縮,使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差,引起乾燥、脫皮、搔癢、發紅。乾燥性皮膚炎多發生於四肢部位,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一萬多名重度乾癬患者,六成患者深陷病痛困擾,且嚴重影響休閒娛樂、逾6成則曾感到憂鬱、沮喪。臨床上,部分患者也因過度聽信坊間錯誤治療,造成病情更加嚴重;為了鼓勵乾癬患者積極治療,勇於面對病魔,臺中榮民總醫院皮膚科與復健科合作,舉辦癬現希望乾癬運動操活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南瓜有好多營養成分,許多民眾易將南瓜當成「蔬菜類」;其實,南瓜屬於澱粉類,且含有高鉀,尤其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食用南瓜時必須多加注意,以免攝取過量,造成身體負擔。南瓜屬於澱粉 應注意食用量台北慈濟醫院蔡宛芮營養師表示,原則上建議糖尿病患者若吃到1碗約200公克的南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