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智齒不拔沒關係?有3%轉為囊腫 嚴重恐惡化成口腔癌

智齒不拔沒關係?有3 轉為囊腫 嚴重恐惡化成口腔癌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2個月之久,這段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最後被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夏主任考量游同學年紀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而影響身心,決定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至今追蹤7年亦沒有復發跡象。


智齒有9成需被拔除 清潔不易恐引發各種問題


智齒又稱第3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夏毅然主任指出,有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


拔智齒最好在16到25歲 不拔雖不會蛀牙卻有3%轉變成囊腫


夏毅然主任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至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主任呼籲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蔡英文總統預告制定《再生醫療三法》 盼加速產業發展
▸頭頸癌又稱「最短命癌症」 常見5大警訊有症狀速就醫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走啊!球場見」回想起還是學生的時候,每天下課鐘聲響起總會聽到同學們熱情邀約。然而,血友病友因為病情束縛只能站在球場外,看著同儕在籃球場盡情揮灑汗水!所幸,隨著醫療發展越來越進步,現在連熱「血」的血友病友也有機會下場與各位一較高下。 全台第一職業籃球共同響應 號召病友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國內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31日說明,全台新增87例本土個案,台北市就有8例。北市衛生局公布部分確診者的足跡,多位確診者坐著捷運四處移動;同時新北市衛生局說明中和某社區的篩檢結果。 北市衛生局對5確診者 隔離103人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至今(31)日中午1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設置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對此,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也提出不同主張,近半年來,台灣癌友團體盼成立類似英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簡稱 CDF)的倡議呼聲此起彼落,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8年起即倡議推動台灣版CDF,樂見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可說是全世界的典範,台灣人光是感冒看醫生,都享受著健保帶來的方便,然而,並不是所有病症的醫藥費都能夠給付,尤其種類繁多的癌症,給付的規範相當繁雜,這也呈現了兩樣情,若癌友獲得健保給付,簡直是幸運之神眷顧,大大減輕經濟壓力,若必須全自費,即便有再新的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