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智齒不拔沒關係?有3%轉為囊腫 嚴重恐惡化成口腔癌

智齒不拔沒關係?有3 轉為囊腫 嚴重恐惡化成口腔癌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2個月之久,這段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最後被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夏主任考量游同學年紀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而影響身心,決定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至今追蹤7年亦沒有復發跡象。


智齒有9成需被拔除 清潔不易恐引發各種問題


智齒又稱第3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夏毅然主任指出,有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


拔智齒最好在16到25歲 不拔雖不會蛀牙卻有3%轉變成囊腫


夏毅然主任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至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主任呼籲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蔡英文總統預告制定《再生醫療三法》 盼加速產業發展
▸頭頸癌又稱「最短命癌症」 常見5大警訊有症狀速就醫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不少人一到中年,就容易發胖。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中年人就算多增加5公斤體重,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像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疾病風險都會跟著攀升。超過肥胖門檻 體重就很難回頭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流行病學系教授法蘭克‧胡表示,平均來說,一般人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夏季艷陽高照,正是中暑旺季。中醫師周宗翰提醒,中暑症狀包括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容易疲倦、四肢痠軟、嘔吐、腹瀉、腹脹、頭脹痛、體溫升高、心悸等,有些人會覺得補充再多水,也無法解渴,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如何判斷刮痧時機? 看印堂就知道…周宗翰醫師指出,根據中醫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內老舊建築物普遍使用石綿瓦、含石綿建材,例如地磚、地板、防火門、隔音板、水泥板等。專家表示,石綿是第一類致癌物,拆除裝修過程可能造成職業暴露,但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以上,預估2020至2030年間,每年恐爆發百例間皮瘤患者。石綿為第一類致癌物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0歲的彭先生及56歲郭女士都是在身體健檢時,經由電腦斷層分別發現單側及雙側肺部有疑似癌化的病灶;若是雙側肺部均接受標準的肺葉切除,一般都會影響呼吸功能,會喘、會咳嗽、且有痰,日後的生活品質恐會大打折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由胸腔內科、胸腔外科、影像醫學科組成「跨專科精準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