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暖心名醫阮郁修 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暖心名醫阮郁修 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腦動脈瘤猶如不定時炸彈 微創手術讓你成功拆彈

在花蓮慈濟醫院白色的走道上,一個個病患守在診間外等待醫師的到來,尤其放射科介入治療門診外,一群患者正等待著是他們的救星,被稱為「後山拆彈專家」的阮郁修醫師到來。阮醫師視病猶親,解釋病情時有條不紊,讓病患感到既親切又安心。病友陳媽媽說:「阮郁修醫師很細心也很有耐心,不懂的都會跟我解釋清楚,我偏頭痛了好幾年就是找他治好的!」

每100人就有3人 腦內有動脈瘤

台灣每100人內就有三人罹患腦動脈瘤,猶如活在不定時炸彈的威脅之下,每天都擔心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大出血。其中病患又以女性居多,長期的高血壓、抽菸、腦血管發炎以及停經後賀爾蒙的不穩都會增加腦動脈瘤發生的可能性。早期腦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以開顱夾除手術為主,如今的技術已進步到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微創手術,病患當天開完刀,平躺兩個小時就能下床走路。

阮郁修醫師說,其實腦動脈瘤平時很少有徵兆,但有時會壓迫到腦內的神經,這時患者會出現頭痛、眩暈或是視力模糊的情形。醫師回憶,他曾經碰過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住院時本來以為是中風,但經過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腦內有個直徑五公分大的腦動脈瘤,因為動脈瘤內的血栓,才造成缺血性中風,經過置放血流導向器後,這顆巨大的腦動脈瘤被「成功拆彈」,患者也回復了正常的意識,沒了偏頭痛,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術前術後彷彿活在不同世界。

影像醫學的箇中好手 如偵探揪出疾病徵兆

阮郁修從小就對於圖像記憶特別拿手,念醫學系時在影像檢查的課程總是名列前茅,讓當時授課的教授印象深刻,對他圖像記憶的能力讚許有加,還送了他最新的影像醫學原文書。

阮郁修笑說:「那時的同學都說我應該去當警探破案,因為我對圖片跟影像很敏感,常常一看就發現問題在哪裡。」除了對影像檢查十分拿手,阮郁修還是實習醫師時,學長姐就常誇他的手很巧,非常適合走外科。阮郁修說:「最後我選擇神經介入診療的領域,剛好結合兩個我最擅長的部份。」也是這樣的機緣,讓阮郁修在治療與診斷腦動脈瘤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花東民眾心中的暖心名醫 救治逾5百名腦動脈瘤患者

花東的醫療資源比起北部或西部,來得更少也更不方便,若是稍微專門的治療領域,往往都要舟車勞頓到其他縣市治療,阮郁修醫師在花蓮服務超過十年,這十年內成功治癒了超過500名,每天都要擔心破裂的腦動脈瘤患者。

「能讓患者不再提心吊膽,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與動力。」阮郁修說,雖然要在台北與花蓮的門診兩地跑,但能夠給予花東居民更好的醫療品質,他仍會繼續服務下去。

阮郁修 41歲   暖心名醫阮郁修 後山拆彈造福花東民眾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工程曁放射科學系博士班

現職:花蓮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 神經介入診療科主任

            台北慈濟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國軍花蓮總醫院放射科代理主任

            三軍總醫院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

興趣:看偵探片、踩飛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自疫情爆發期間,為了防止新冠肺炎傳染,保護自身健康,口罩成為全民外出的必需品,也因此延伸出許多口罩相關議題,引起網友熱烈關注,而究竟哪些口罩話題及外型是許多民眾在意的? 根據《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口罩」話題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急性腎衰竭引發原因又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其中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則是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而腎後性則多由泌尿道阻塞引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緊急透析治療,若未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子恩報導】COVID-19的疫情除了讓人身體健康受到威脅,也間影響心理健康,導致「新冠失眠(coronasomnia)」現象層出不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指出,新冠失眠的主因是焦慮帶來的「肝氣鬱結」,除了盡力做到「安頓己心」,也可以透過中藥的輔助,或是透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內本土新冠疫情爆發後,染病及死亡個案中不乏有慢性病友,其中糖尿病更名列其中,但部分糖尿病病友在防護疫病同時,卻忽略了本身慢性病照護的基本功。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指出,許多病友因擔憂赴醫療院所有染疫風險,反而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導致疫病一段時間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