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機械手臂磨一下,留下健康膝蓋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機械手臂磨一下,留下健康膝蓋

根據統計,全臺灣每年有2萬多人需要置換人工膝蓋,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傳統的手術,需要將整個膝蓋拿除,連前後十字韌帶、未受損的軟骨也被迫犧牲,加上容易有失血過多的問題,往往一個手術,需要動員親朋好友在外守候,以便隨時輸血;可怕的是,事後的復健,更是疼痛到讓人苦不堪言。

難道,想要重新有穩健的步伐,真的只能置換人工膝蓋嗎?

 

術前3D掃描 精準率更高

機械手臂磨一下,留下健康膝蓋

中山醫院骨科主任暨吳濬哲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說明,許多人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上下樓梯、每走幾步路就會帶來的劇烈疼痛。當退化到一定的程度,更影響到生活行走,這時即需要做人工膝關節置入手術,來維持生活的機能。

吳濬哲醫師表示,目前已有引進美國最新技術,術前利用紅外線定位患者膝蓋受損區域,再將斷層掃描與實際X光片確認位置後,醫生可以根據3D模擬影像,使用機械手臂進行手術,精準度極高,誤差不會超過一公厘。

 

換單側手術、復健時間縮短

吳濬哲醫師補充,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即使努力復健,患者仍有走路卡卡、不順暢的感覺,正是因為放置人工膝關節前,不管好骨頭、壞骨頭都要一併摘除,特別是前十字韌帶,它是穩定關節的重要組織,與步伐的穩健度息息相關,卻因為手術,往往需要被犧牲。

另外,若是磨損部位在膝蓋兩側,就可配合定位與3D模擬選擇機械手臂進行手術,不需要動到整個膝關節。吳濬哲醫師比喻,好比一棟年久失修的房子,即便外觀斑駁凋零,但鋼骨、架構仍然完好,裝修時就沒有必要全部打掉重蓋,如同機械手臂不破壞膝蓋主要的結構,僅單純更換「壞掉」的組織部分。

整個機械手臂手術過程約2小時,以「磨」的方式去除壞的組織,減少了手術的出血量,復原的速度也比較快,甚至有些人手術後,6小時即可起身走動,大概1至3天即可出院,還能保有原本膝蓋自然彎曲的角度與機能,機能上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對象:單側膝蓋退化的患者

機械手臂磨一下,留下健康膝蓋

目前,臺灣健保尚未給付機械手臂手術,自費金額約新臺幣50萬元,美國、香港、新加坡則大約4萬美元。

吳濬哲醫師說,就現階段而言,他個人已經超過150人開了機械手臂手術,術後效果都十分良好,保留了完好的關節、軟骨,讓患者免去失血的危險與復健痛苦。唯一的缺點是,機械手臂只適用於單側膝蓋退化的患者,因此吳濬哲醫師建議,大家還是要定期做檢查,早期控制、治療,維持良好的膝關節機能。


【延伸閱讀】

年齡到了,膝蓋也老了?

5個關於膝關節的保養迷思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疫情降至二級警戒,符合「防疫指引」的各行業、場所可恢復活動,餐飲內用限制也鬆綁。目前疫苗施打覆蓋率尚待提升的情況,再加上美國CDC今年將氣溶膠列為傳染途徑,許多民眾擔憂鬆綁措施,會增加群聚風險,可能使疫情再次升溫。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要避免密閉空間氣溶膠傳染,「只要注意房間的通風性」,民眾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都在家裡,怎麼身體卻越來越糟糕!小心你可能也是「新冠失眠」的受害者,國內門診觀察到, 不少睡眠狀況一直都不好的人,在國內5月中旬爆發這一次本土疫情之後,睡得更糟糕,又不敢來醫院,且從小朋友至老人家無一倖免,醫師都在門診中遇到有患者提出這樣的苦惱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

閱讀詳情 »

記者 陳家珍/台北 報導  因新冠肺炎引發的「快樂缺氧」症狀,隨著台灣本土疫情爆發,成了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血氧儀也成了人人搶購的夯品。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指出,打完疫苗應密切觀察血壓及血氧的變化狀況,才能避免意外發生,保障健康安全。 圖: 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高偉峰教授 (左) 及...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外國旅客入境要完全接種新冠疫苗 / Caribbean News 一名白宮官員週三透露,美國正在考慮改變入境規定,要求所有外國旅客必須完全接種新冠疫苗。 根據外電消息,美國拜登政府目前正在評估一項計劃,要求所有入境美國的外國遊客都必須提出完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證明,目前限制措施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