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每到冬天舊傷就作怪發疼? 醫授正確「保暖+運動」告別疼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怎麼一到冬天,許久未見的疼痛、甚至多年以前的舊傷又開始作怪了?這是冬天診間裡很多患者共同的抱怨,追著醫師直問為什麼疼痛會發作?明明最近也沒有受傷或過度操勞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解答,原來研究顯示,溫度降低時,身體對於疼痛忍受承受程度會有所變化,尤其是對於關節的冷痛及壓痛感覺會變得更加敏感。

謝明憲說,另外,低溫對於身體周邊循環會導致血管收縮、循環變差,進而降低局部組織的修復能力,而容易產生發炎疼痛;且低溫刺激也會讓肌肉緊繃,讓活動更加地受到限制,身體更加僵硬,在活動時也更加地容易造成疼痛發生。

為何疼痛的發作,大多會出現在舊傷或平常不舒服位置?謝明憲進一步指出,臨床觀察,肌肉、肌腱、韌帶、皮膚等軟組織,常會因為身體的使用不當或受傷等因素,導致過度的攣縮、纖維化或鈣化,而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拉扯力量過大,所以容易在力量聚集的受力點導致組織受傷及發炎而疼痛,因溫度降低而造成肌肉、皮膚等組織更加的收縮,當然會更進一步的造成身體疼痛,限制身體活動。

不想冬天一到,疼痛就準時報到,醫師建議,在預防及治療上,可以採取各種讓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方式來改善及減少疼痛。

謝明憲臨床上最常建議患者可以做的就是注意保暖,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多曬太陽,也可以在不舒服的位置使用暖暖包或熱水袋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10到15分鐘。但感覺異常,如糖尿病或中風,以及循環異常的患者得小心燙傷。

謝明憲強調,適度運動也很好,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放鬆筋骨而改善疼痛。對於關節未過度退化,且活動正常的患者,可以適度的跑步或健走,每天持續30到60分鐘;適度拉筋伸展及熱身運動也很重要,可以讓肌肉放鬆,減少運動時對於身體傷害,其他像是太極拳等導引動作,在改善及預防疼痛也有很大的作用。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51歲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 壯年人最怕5大未爆彈你中幾個?

年後首波疫苗預約第一天「約滿7成」 莫德納最搶手剩不到13萬人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除雙北地區外,開放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但須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抗原或PCR篩檢陰性證明(含居家快篩)。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補充,民眾可將結果透過拍照作為證據,機構也可選擇現場採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除了台北市及新北市外,開放「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特...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本土COVID-19確診病例,其中台北再增3例,為全台最多。台北衛生局表示,今日新增的確診案例中,有2例還在釐清感染源。台北衛生局指出,台北今日新增的本土確診案例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行政區別為信義區、大同區及文山區各1例...

閱讀詳情 »

總統蔡英文在臉書發文,表示她知道因為疫情,很多人的工作都受到不小的影響,像是剛離開校園、正在找工作的畢業生,也面臨比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因此,政府也提出了應屆畢業青年就業促進方案及擴大勞工紓困申請,盼能協助青年及勞工們。蔡英文說,即使面臨挑戰,大家還是非常努力落實防疫措施,也在疫情下改變了很多生活的習...

閱讀詳情 »

今天桃園無新增確診個案,至今已連續4天加零,疫情漸趨穩定,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戶外型運動設施在做好完善防疫措施後即可開放,其他遊戲設施還在做準備。鄭文燦表示,自6月開始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結果多半是Delta病毒株,「病毒已經在家門口」,桃園將透過機場、醫院、防疫旅館3種防線,「決戰境外,防守國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