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每天5分鐘動動腳趾 預防爪狀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天5分鐘動動腳趾 預防爪狀趾

由於媒體的宣導,人們都知道骨骼、關節會退化,骨骼的退化就是骨質疏鬆,而關節的退化就是退化性關節炎,其皆有相對的商品在販賣。肌腱退化由於沒商品可賣,所以這樣的觀念就沒人宣導。因此人們常常忽略肌腱也會退化,而肌腱退化也是造成爪狀趾的元兇之一。專精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分享,現代人根本沒機會運動腳趾,尤其大拇趾以外的小趾更是長期閒置,時間一久,肌腱自然退化失去平衡,也就容易產生爪狀趾。 

爪狀趾的疼痛大多來自於弓起來的腳趾,趾節摩擦到鞋子,或者弓起來的腳掌下壓力增加,這兩方面都可以藉由一些方法,如穿著特殊鞋墊或寬鬆一點的鞋子來減緩疼痛;至於美觀的考量,因為腳趾都包覆在鞋子之中,很多老一輩的人更是不在意。 

截肢看起來或許是個簡單的選擇,尤其對活動力低的老年人來說,但如果不是不得已,我們都不應該切除還有功能的肢體,且截除一趾可能造成另一腳趾的歪曲,就像缺了一顆牙的牙齒排列一樣。爪狀趾的治療牽涉內在肌、外在肌、關節等很多方面的平衡,其實各方面的考量非常複雜。因為爪狀趾算是不同病因所引發的症候群之一,所以對於爪狀趾的治療,必須先探究它的原因,再針對病因來治療。爪狀趾的產生可以分為退化、外傷與神經病變三大成因:
 
成因1:肌腱退化,天天運動腳趾就可改善
這類屬於小趾頭肌腱退化所造成的爪狀趾,如果長期沒有改善而有疼痛、穿鞋困難的問題,可利用一些肌腱轉位或鬆解手術來改善,但在手術之前,還是建議先做自我復健與腳趾運動,有空就多活動腳趾頭,把腳趾頭盡量往下抓、往下壓,或練習以腳趾頭抓取東西,天天5分鐘,讓腳更有彈性,這樣可以減低足底壓力。
  
只要功能還未退化到僵直性攣縮,透過這樣的腳趾運動通常會改善很多,不一定要手術。但是切記,運動腳趾的活動必須持續!絕對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成因2:外傷造成爪狀趾,肌肉鬆解術簡單速效

有些人的腳遭受骨折等嚴重外傷,在經過復位固定之後,傷口看似漸漸痊癒,但沒想到過了兩、三個月後卻出現爪狀趾,這是因為經過嚴重的外傷後,軟組織嚴重受損,出血充滿小腿的某個腔室造成缺氧,使肌肉萎縮而引發攣縮,造成爪狀趾現象(腔室症候群)。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行肌肉鬆解術。

有些醫師可能缺乏足踝專科的訓練,看到爪狀趾就直接從趾頭部位做放鬆術,這種做法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傷口很大,術後效果也不好。除了確認部位外,針對攀縮的腔室做放鬆手術,必須考慮患者是否還有因外傷所造成肌肉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必須再加上一些骨骼的縮短術或關節的整形術。
 
成因3:神經病變造成爪狀趾,治療方式因人而異
「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因為神經性疾病造成腳神經不協調所引發的現象,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糖尿病足(因為糖尿病會破壞運動神經)等,這類型的爪狀趾治療最為複雜,因為其成因牽涉的範圍甚廣,爪狀趾現象只是整個系列問題中的一小部分。
 
在爪狀趾病徵外,可能還連帶關節的垂足攣縮、合併肌腱等多重問題,除了需要更大範圍的肌腱轉位術、鬆解術之外,還必須考慮患者可能因為垂足攣縮,慣用前腳掌著地,如果硬把它矯正成一個正常平足的話,會使腳的長度縮短,也可能使某些肌腱的力量不足,影響到往後足踝的功能。
 
腳不只大拇趾 小趾也很重要
在足踝分科中,踝關節、距下關節、跟骨等後足器官,一旦受損所引發的痛苦,一般來說會高於前足器官,而且多會立即影響行動力,所以後足疾患受到的重視普遍高於前足,至於在前足中,大家目光的焦點也多集中於大拇趾,相對來說,其他趾頭所能分到的關愛眼神微乎其微。
 
但是隨著生活品質與機能意識的抬頭,「小趾疾患」所造成的病徵也漸漸受到重視,台灣近年足踝醫學會討論的主題,也從以往的後足、大拇趾,轉變為「小趾疾患」,其中便包括了爪狀趾、蹠痛等症狀。朱家宏醫師表示,非常樂見這樣的轉變,因為以爪狀趾來說,雖然常常被放在治療的末端,不被人所重視,但當中有非常深的學問,如果醫師與患者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探究背後複雜的病因,就很難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養生之道,而春天在中醫上屬木主肝,也就是說,萬物猶如木一樣開始生氣蓬勃,相應人體五臟的肝氣也開始旺盛,如何因應季節不同而作適當的養生保健,是很重要的課題。  春天睡眠 以晚睡早起為原則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表示,在飲食方面,應少吃酸性食物...

閱讀詳情 »

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買口罩能預防「骨質疏鬆」?日醫:曬十五分鐘手背,促進鈣吸收!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讓防疫物資口罩成為民眾必備品。各地健保藥局出現滿滿都是排隊買口罩的人潮,不想要再浪費排隊時間,排口罩時可以順便曬曬手背,現在就立刻採取健康對策,幫你打造最健康的身體! (圖片來源:https:...

閱讀詳情 »

通常有想吃東西的慾望,是身體的正常運作!但有的時候,會沒來由地,突然很想吃某些特定的食物,吃了之後,身體會感到比較舒服或是平靜。當產生這種不明口腹之慾時,就有可能是身體發出求救訊號,而非偶然!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

閱讀詳情 »

造勢晚會音量太high 噪音性耳膜血腫上身且耳鳴 耳鳴介紹: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指出耳鳴影響約15%的人口,且與焦慮、噪音等因素有關。它不被定義為疾病,它其實是大腦聽覺系統產生的一種症狀。許多疾(包括老化)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症狀。凡是沒有「音源」而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