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每年逾700新生兒篩出這問題! 出生3個月內診斷最重要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目前每年發現超過7百位聽損兒,國健署提醒家長,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接受聽力篩檢未通過者,應儘快至醫院進行做診斷性的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增加寶寶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

根據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至4‰,先天性聽損孩子如果能及早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國健署自101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以2018年為例,接受篩檢的新生兒人數有17萬6345人,篩檢率達98.1%,而在篩檢未通過的1983人中,進一步確診出744位聽損兒,並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

目前全台共有312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56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國健署強調,家長千萬要把握早期療育的時機。

聽損高危險群則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3個月內感染過像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國健署強調,先天性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如果沒有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經常被忽略,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更為重要,且當孩子3到4歲時,要再次接受聽力篩檢,以幫助發現在新生兒篩檢時未能檢測出的聽力障礙,並趕在上小學前完成改善聽力的治療及復健。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第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日公布,國內新增211例本土確診,以新北市8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60例,並新增26例死亡,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公布北市各區快篩站陽性率為3.5%,但柯文哲強調雖然疫情看似趨緩但第三級管制仍不可鬆懈。柯文哲指出,昨天萬華3個快篩站共篩檢539人,其中有1...

閱讀詳情 »

台灣今新增211例本土與26例死亡,苗栗由於爆發科技廠移工宿舍群聚,新增個案也連日驟增,今有45例。苗栗縣長徐耀昌下午說明,新增個案中有44例為京元電員工、1例為超豐員工,以國籍來看則是28例移工與17例縣民。徐耀昌並宣布,全縣移工今日起,除了上下班時間外,停止外出,生活所需採買都由移工宿舍管理人員...

閱讀詳情 »

新冠病毒的救命疫苗仍未全面施打,國內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平均死亡率為2.1%,高出全球死亡率2%,行政院長蘇貞昌於本(7)日上午宣布,全國實施疫情警戒第三級時間延長,教育部同步表示為配合防疫警戒延長,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延長停課至7/2止 ; 下午指揮官陳時中則請全國民眾與政府共同持續努力加強1...

閱讀詳情 »

【記者 王一軒/竹市 報導】40歲的王先生(化名)長期因人際關係敏感而無法維持穩定工作,逐漸退縮在家,因家人注意到他會自言自語、有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一般,便帶至精神科就診,醫師診察後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然而王先生缺乏病識感,經常不願意服藥、就診,家人只好偷偷將藥物磨成粉末加在食物中,卻在被發現後造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