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水有多重要?運動時的飲水注意守則

水有多重要?運動時的飲水注意守則

 

運動時該如何補充水分?一定只能喝水嗎?可以喝果汁嗎?可樂呢?還有市面上各式各樣討喜包裝的運動飲料,該怎麼喝呢?

 

就像之前我們談過的運動時間,並不存在所謂「正不正確」的問題,運動時的水分補充也並不限於各式各樣的液體飲料,只要是能充分解決身體的水分流失,都是好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需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如茶類、咖啡等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的飲料,對剛剛激烈消耗熱量的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容易有疲倦、虛脫暈眩的感覺。而很多人無法抗拒在激烈運動後來一瓶暢快清涼的可樂,也因為可樂含咖啡因與碳酸氣體,還是讓身體休息一陣子後再飲用比較得宜。

 

水分是運動時,身體裡最重要的一種「營養」,水分約佔了人體總重量的60%,且幾乎全部的人體構造活動,皆需要水分的參與。每個人一天需要喝至少2公升的水,而當進行運動時,需要補充更大量的水分。在運動前、運動時、運動後皆應讓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避免過熱與缺水。而在炎炎夏日裡,更應該持續不間斷地補充已流失的水分,保持身體的活力與耐力,也讓運動的品質和效果更佳。

 

水,可以說是最佳的運動良伴,無論是開水、礦泉水、純水皆可,都能在平常的保健運動(一小時之內)過程中,保持身體的水分涵養。而一般市售的運動飲料除了含有50%以上的水分外,還有6%-10%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活動所需的熱量,較適合長期或激烈的運動(超過一小時以上)。

 

即使不感到口渴,也要記得喝水,因為口渴不是一個判斷身體是否缺水的可靠指標,或等到「覺得」口渴時才開始補充水分,那時所喪失的水分可能已經達到身體總重量的2%,已有可能傷害到身體器官的正常運作。而且喝水不是讓你解渴而已,若你覺得不渴了停止喝水,你所補回的水分也僅有流失的一半而已。

 

讓身體抱持充足水分的小秘訣:

-          少量常喝,比一次大量喝很多水來得更好

-          飲用冷水來降低身體器官因激烈運動而升高的溫度,並減少汗水流失(但不宜太過冰冷)

-          運動後要補充2-3杯的水

-          留意運動後的排尿量和顏色。你應該排出的是大量且無色或淺色的尿液,少量或深黃的尿液都代表水分補充不足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夏天是筍子的產季,炎熱的夏天來一道涼拌竹筍沙拉或竹筍湯,清甜又消暑,是許多民眾愛吃的料理。日前媒體報導指出有民眾吃了竹筍後出現了過敏及呼吸不順的現象,經了解是因為竹筍只煮了10多分鐘便食用。但讓人十分不解,竹筍是蔬菜怎麼會中毒? 到底該煮多久才不會中毒呢?含氰配醣體 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簡稱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在臺灣的盛行率已達5-7%。醫學界對ADHD的研究報告很多,過去主要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遺傳及腦傷等,造成神經精神徵候主要有,「過動」、「衝動」與「不專心」這三大核心症狀。中央研究院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行政院林萬億政務委員8月13日邀集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衛福部及農委會就近期各界對於雞肉產品標示之疑慮,召開肉品標示管理協商會議,會中就進口及國產雞肉標示規範,各單位已取得共識,將強化管理以確保消費者權益,並有相同之規範供業者依循。惟考量業者執行須有調適期,將由衛福部採鼓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4歲蔡同學,把握大學畢業前夕與朋友相約爬合歡山,想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雖平時有運動習慣,但卻因沒事前適應高度變化,在快速攻頂途中,出現呼吸喘、頭痛、頭暈、全身無力等高山症症狀,所幸同行的朋友攜帶出發前先至醫院開立的高山症處方用藥,給蔡同學服用,才順利緩解症狀。亞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