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求救無門 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變形惹禍!

求救無門 竟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變形惹禍!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43歲的慧慧(化名)在餐廳工作,五年前某日早上起床時,發現全身關節爆痛,甚至無法翻身及行走,只好爬到房間門口想開門求救,卻因手指關節變形,連喇叭鎖都轉不開,讓她求救無門,幸好家人返家發現才緊急送醫檢查。經輾轉到風濕免疫科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先嘗試藥物治療,由於慧慧體重較重,加上工作常常需要用到手腳關節,藥物需要用到最大量的類固醇及止痛藥,但仍無法緩解關節腫脹症狀,加上經常感到身體疲累,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所幸後來符合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也減少打止痛針次數及類固醇劑量,還意外讓體重下降,減輕了關節負擔,讓她可以順利回到職場,重拾快樂自在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高度警覺 控制不佳恐導致肺纖維化

收治個案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洪明理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是環境、病毒或細菌進入體內,啟動自己身體的免疫反應有關,讓原本應該要去對抗外來環境異物,卻因為免疫系統出錯而誤傷自己,造成患者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特別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在早晨,患者會因身體關節疼痛而痛醒,甚至會有持續一段時間僵硬情況,經過休息也不會改善,通常會持續2~4個小時,到中午左右會慢慢改善,這種情況若持續六個星期沒有改善,就應高度懷疑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跟過去民眾容易被誤診的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很不一樣。

洪明理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常見的關節疼痛變形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鞏膜炎、乾眼症或心臟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若全身發炎沒有好好控制的話,疾病晚期可能會影響肺部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三成患者使用傳統藥物無效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洪明理醫師說明,過去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大多使用抗風濕口服藥物和類固醇止痛藥物,但約有三成患者治療效果不佳,無法延緩關節破壞,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會侵犯到脊椎影響行動或造成癱瘓,因生活無法自理或經常需要到醫院復健,只能靠重大傷病卡持續就醫治療。

近來生物製劑精準治療成了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佳武器!洪明理醫師表示,目前生物製劑愈來愈進步,而且使用多元,可以緩解患者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對於想懷孕及生育的女性患者,也有適合孕程及哺乳期間可以安全使用的新型生物製劑,達到治療及懷孕兩全其美目標。

洪明理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終生治療,患者應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平時應減少激烈及勞動性過高的工作,才不會加速病情的惡化。

【延伸閱讀】

積極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遠離併發症失能危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停藥 醫:萬一猛爆性復發恐癱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來入境檢疫者的檢疫天數,只要7天就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考量Omicron變異株之潛伏期較短且為兼顧維持國內防疫量能、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自2022年5月9日0時起(以航班表定抵台時間為準)入境居家檢疫天數縮短為7天。 ▲入境居家檢疫的天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COVID-19新疫情時代,過馬路喘吁吁不一定是戴口罩的自然反應。高雄一名護理師,本身患有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去年接種完COVID-19疫苗之後,呼吸狀態突然改變,洗完澡或如廁後感覺呼吸困難,睡覺時需墊3顆枕頭保持端坐呼吸,且時常咳血咳痰,原以為是副作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今(2022)年第6批採購莫德納(Moderna)疫苗110.61萬劑於今日下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接種。本批效期至2022年8...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5/2起6-11歲兒童開打新冠肺炎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透過「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針對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納入追蹤監測對象。「須經由父母或監護人手機在疾管家介面申請加入,並由父母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最遲於接種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