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治療晚期肺癌有對策! 「醫病共享決策」溝通無障礙

治療晚期肺癌有對策! 「醫病共享決策」溝通無障礙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現代醫學快速進展,治療晚期肺癌己有許多對策,延長患者存活期!肺癌患者確認時多數無法接受,經由醫師耐心溝通、專業評估協助下,共同討論治療方向與策略,每月定期回診追蹤拿藥,長期穩定控制肺癌,並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醫病共享決策三元素 理解、溝通及尊重   治療晚期肺癌有對策! 「醫病共享決策」溝通無障礙

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指出,門診中許多患者得知罹癌後,處於腦袋一片空白,不斷質疑:「為什麼會是我!」,即使解釋各種治療策略,仍充耳不聞,須與家屬配合進行開導,使病人有充分時間調適心情,才會從焦慮慢慢轉為接受,進而理解、消化疾病各項訊息。

接著,王醫師會花費20~30分鐘,以圖示方法講解肺癌的來龍去脈,包括罹癌早、中、晚期的差異,什麼是EGFR、ALK、ROS1基因型的細胞突變,全盤讓病人了解疾病知識,提供全面的治療方式及用藥選擇,納入患者在意的重點,共同設立治療目標,決定治療方式和藥物,達成「醫病共享決策」。

全面分析治療面向 成效、副作用等訊息

醫病溝通時,王金洲醫師擅長採用數據輔佐說明,患者更能輕易了解,例如若病人確診為基因突變,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較好,腫瘤縮小比例可達80%,相較化療僅40~50%有效;但對於沒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標靶用藥效果相對有限,此時就會建議化療或是免疫療法;因此,治療選項需視個人情況而定。

王金洲醫師進一步指出,在擬定醫病決策時,包括標靶藥物與化療或是免疫療法的療效,如藥物臨床研究的整體存活期、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不同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與程度,則如甲溝炎、皮疹、腹瀉,都須一併解釋;對於藥物是否納入健保,更是患者們在乎的項目之一。例如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用藥,第一代、第二代針對具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肺腺癌之第一線治療,已有健保給付多年,而第三代藥物也已於今年4月1日納入健保,適用於第一線治療具有EGFR的第19對基因突變,且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第二線則針對第一、二代治療後產生T790M突變。讓病人充分了解健保給付規範,維護醫病之間良好的信賴關係。

醫籲患者接受正規治療 晚期肺癌標靶續命

肺癌治療日新月異,卻還是有不少病人,因疾病知識不足錯失治療良機。王金洲醫師提到,曾有一位早期肺癌患者,原本右肺僅有一顆二至三公分腫瘤,即時開刀治癒率可高達八成,卻因無法接受罹病事實,加上懼怕手術,轉而尋求偏方吃草藥,四個月後,再回到門診,己成為第四期患者,所幸目前得以採用標靶藥物續命。

王醫師指出,20年前,第四期病人很難存活超過一年,有了標靶藥物後,才有機會存活逾二年。以EGFR標靶為例,第一代至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約9-19個月,整體存活期約21至38個月。標靶藥物的發展,鼓勵晚期肺癌病人不要灰心,積極配合治療,雖然無法治癒,仍可延長存活時間兼顧生活品質,逐漸將其視為慢性病控制。

晚期一線治療肺癌非單向 積極追蹤掌握病況

隨著肺腺癌治療,有越來越多標靶、化療或是免疫療法藥物研發上市,讓晚期一線治療肺癌,不再是單向溝通,更不只有單一策略。王金洲醫師提醒,患者須定期追蹤病況,一旦產生變異性,建議重新切片,雖然具有侵入性,但對於再次了解細胞與基因型態相當重要,根據每次疾病的進程及改變,給予相對應的治療,隨時提供患者新知,並保持相互尊重的醫病溝通,是成功治療的主要關鍵!

【延伸閱讀】

肺癌藥物納健保 晚期癌友命運新希望

肺腺癌正確診斷、分型超關鍵! 胸腔科醫師鍾福財完整解析

肺腺癌標靶藥納健保 晚期基因突變肺癌延命希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21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近日油品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到底什麼油能吃、什麼是好油,讓家庭主婦傷透腦筋;最近國內也掀起食用椰子油的熱潮,盛傳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還有減肥、抗菌等多重功用。消基會指出,人體服用椰子油,會導致大量的飽和脂肪會慢慢沉積在血管壁內,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惡化認知功能。消基會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運動過度小心膝蓋軟骨磨損,引發關節炎!據統計,國內每10位65歲老年人當中,就高達8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許多中年男女,因肥胖、過度運動、搬重物或經常穿高跟鞋等因素,讓膝蓋長期過度承重造成軟骨磨損,引發關節炎或髕骨疼痛,嚴重者甚至變形。64歲的彭先生,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孩子若出現慢性的手、腳、膝蓋等莫名關節紅腫熱痛,家長可千萬別以為是成長痛,小心是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醫師指出,成長痛通常只會發生在晚上,且持續時間短;而幼年型自發性多關節炎則有關節腫痛外,早上起床時會有「晨僵」,且症狀通常超過6週以上。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分析發現,1995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1年「運動城市調查」資料顯示,近6成65歲以上銀髮族已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最常運動項目為走路與散步,其次為爬山、騎腳踏車、做伸展操及慢跑等,反而30多歲中壯年運動情況最差,竟不到2成,死亡風險大增。教育部體育署去年委託所做的「運動城市調查」,是以電訪方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