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注意!擦「大便」時見血,是大病前兆!如果遇到「這種狀況」請趕快就醫....(分享出去功德無量)

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症預後的金科玉律。但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狀非常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女性。研究者提醒,「出現新症狀表明體內存在某些變化,也可能預示著某些疾病。」

 
 
注意!擦「大便」時見血,是大病前兆!如果遇到「這種狀況」請趕快就醫....(分享出去功德無量)
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癌症預後的金科玉律。但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狀非常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女性。研究者提醒,「出現新症狀表明體內存在某些變化,也可能預示著某些疾病。」
女性身體的以下15種改變,可能是癌症先兆,若出現請及時就醫:

1.乳房的改變

摸到乳房腫塊,不一定都是癌症,但最好讓醫生來判斷。

除了腫塊,乳房常見改變還包括:皮膚凹陷或褶皺、乳頭回縮、乳頭溢液、乳頭或乳房皮膚發紅結痂。

就醫時,醫生會詢問病史、做身體檢查,比如乳腺X線檢查或活組織檢查。


2.持續腹脹

女性腹脹司空見慣,但如持續超過1-2週還不緩解,同時伴有體重下降或出血,可能是卵巢癌的先兆。

就醫時你需要驗血、行盆腔檢查。超聲檢查也有助於確定病因。


3.非月經期出血

絕經前的非月經期出血原因很多,應該找醫生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

如果是絕經後出血,一定是健康問題導致,需要馬上就醫。


4.痣或斑的改變

痣或斑的大小、形狀、顏色的改變都是皮膚癌的先兆,應該盡快看醫生,必要時做活組織檢查,不要猶豫。


5.便血或尿血

一般出血超過1~2天,就應盡快就醫。

便血有可能是因為痔瘡,但也可能是結腸癌的先兆。尿血則是膀胱癌或腎癌的早期症狀。


6.淋巴節腫大

正常的淋巴結是遍佈全身的小豆樣腺體。大多數情況下,淋巴結改變是由於機體發生感染。而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癌在內的一些癌症,也會導致淋巴結腫脹。

因此,只要存在超過1個月以上腫塊或腫脹,一定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7.吞嚥困難

偶爾的吞嚥困難尚屬正常,但是若經常發生並伴隨嘔吐或體重減輕,需高度警惕喉癌或胃癌。

醫生會做X線、鋇餐等一系列醫學檢查,幫助確診。


8.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大多數女​​性都希望多餘的肥肉能夠奇蹟般消失。但如果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10斤以上的體重下降可能預示著某些疾病。

大多數情況下,突然的體重下降是由於壓力過大,或甲狀腺功能亢進。但也不能排除胰腺癌、胃癌和肺癌。

驗血、影像學檢查(如CT掃瞄)等檢查可以告訴你真相。


9.長期嚴重胃灼熱

通常暴飲暴食、嗜酒或者壓力過大都會引起嚴重的胃灼熱。

如果調整、放鬆1-2週後仍無好轉,需警惕胃癌、喉癌或者卵巢癌。


10.口腔斑塊

口腔內或嘴唇上白色、鮮紅色斑塊是口腔癌的信號。在吸菸人群中高發。若出現,記得前往醫院做相關的檢查和治療。


11.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燒

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燒,很有可能預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腫瘤。就醫時需告訴醫生你的詳細病史,並配合做相關檢查。


12.長期極度疲勞

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疲勞在女性中十分常見。

但如果休息過後沒有任何好轉,或是出現如便血等其他症狀,需即刻就醫。


13.久治不癒的咳嗽

咳嗽是肺癌最常見的症狀。正常情況下咳嗽會在3-4週後自然消失。久治不癒的咳嗽需引起高度警惕,特別是吸菸或有喘憋症狀的女性。

如果痰中帶血,別猶豫,趕緊去醫院。


14.持續進展性疼痛

疼痛十分常見。但持續進展性疼痛卻是骨癌、腦癌或其他癌症的前兆。

出現任何部位的不明原因且持續超過一個月的疼痛,都應立即就醫。


15.腹痛並抑鬱

雖然不常見,但腹痛伴抑鬱症狀是胰腺癌的信號之一。

當然,如果家族中沒有胰腺癌,出現此症狀也不需要過分擔心。但如果親屬中有人得過胰腺癌,應該去醫院檢查一下。



VIA

相關推薦

肚臍在中醫理論中是一個重要的穴位,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是經氣匯聚之處。在胚胎時期,臍部是胎兒連通母體,獲得血液、氧氣及營養物質的唯一通道。出生後此通道雖已斷絕,但臍部與全身經絡、五臟六腑仍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同時,這裡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沒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豐富,因此,輕輕按摩肚臍,或用艾條灸肚臍...

閱讀詳情 »

隨著大家對口腔護理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各種口腔護理產品也層出不窮,而舌苔刷則是其中新奇的一種。商家稱,舌苔刷可以除去滯留在舌苔上的食物殘渣,起到清新口氣的作用。舌苔真的需要清理嗎?使用舌苔刷有什麼注意事項? 1、清除舌苔可有效減少口腔細菌數量 舌苔是如何生成的?專家,舌苔是由脫落的黏膜細胞、細菌及其...

閱讀詳情 »

by 阿欣 自從智慧型手機崛起之後,你是不是也變成低頭族的一員呢?或是你是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妞妞,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都黏在椅子上?身為OL的一員,妞編輯也時常感到肩膀痠痛,想去做個全身按摩,但又覺得好像負擔不起。(泣) 不過沒關係!今天妞編輯要帶大家來看看由國外網站Pops...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引起過敏主要是因為體內的免疫系統遭受破壞,例如過敏原、內在誘導物、外來刺激等。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指出,過敏源可能來自居家環境、食物,例如塵蟎、狗、貓或者海鮮食品等,如果對空氣污染、化學物質、人工添加物等內在誘導物產生排斥,再加上乾冷的空氣或寶寶容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