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注重養身子宮肌瘤仍上身? 陳保仁醫師幫你解惑!

注重養身子宮肌瘤仍上身? 陳保仁醫師幫你解惑!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混血藝人雷艾美4月19日在IG上PO文,公開自己驗出子宮肌瘤,她表示對她來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熱愛戶外運動的她,平日也相當注重身體健康及養身,萬萬沒想到子宮肌瘤會找上門,讓她內心充滿問號。台灣婦產身心學會理事長陳保仁醫師解釋,子宮肌瘤發生與飲食、生活作息沒有直接關係,與女性荷爾蒙則相對有關,呼籲民眾定期婦科檢查,較為實在。

子宮肌瘤大多無症狀 鼓勵定期婦科檢查

陳保仁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多半沒有症狀,大部分的民眾是在健檢或是臨時的婦科檢查,才發現長子宮肌瘤,且普及率頗高。一般年輕女性,約三、四十歲,大約每三到四個就會有一個有偵測到子宮肌瘤的機會。另外陳保仁醫師也指出,若是出現莫名出血多、痛經或是肚子摸到硬塊,以及不容易懷孕或是流產、排便習慣改變等,可能就是腹部有腫瘤或子宮肌瘤。應定期做婦科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另外子宮肌瘤到底要不要治療?也是許多婦女的疑問。陳保仁醫師解釋,須先分到底要不要治療,再選擇治療種類,治療的原則是依大小、症狀、成長速度為準,一般5cm之內的子宮肌瘤,如果患者不在意且不想治療,是可以持續觀察的。而5cm以上通常建議治療;症狀部分,除了有經血多、痛經、不孕症、流產或是壓迫症狀,導致膀胱容易頻尿、便秘及腰痠這些症狀出現的時候,也會建議治療;另外是成長速度,成長速度沒有絕對,舉例來說年初大小3cm,年尾變成6-7cm,此類快速成長型會建議積極治療;但是如果更年期後才快速成長的肌瘤,更要積極治療,因為惡性機會是增加的。

孕媽咪遇上子宮肌瘤 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當懷孕期間遇上子宮肌瘤怎麼辦?陳保仁醫師表示,應靜觀其變,首重安心養胎。懷孕期間因荷爾蒙大量滋養,有三分之一在過程中會變大,三分之一不變,三分之一反而會變小。不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生長位置,有些子宮肌瘤生長位置會造成孕媽咪的不舒服、有壓迫感,但通常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媽媽不用擔心寶寶變小或是畸形的狀況。

陳保仁醫師也提醒,因為肌瘤的壓迫常常會胎位不正,或者是阻礙到自然生產的出口,剖腹產的機會偏高;同時有一種疾病稱為肌瘤退化,肌瘤退化在懷孕期間相當常見,因大量荷爾蒙刺激會造成肌瘤快速成長,快速成長後因血流不夠而無法供養肌瘤造成退化,此時會產生急性疼痛,最常見是在懷孕五到六個月期間。不過幸運的是,孕婦遇痛就醫,醫院給予止痛藥劑、簡單的安胎措施,等三天急性期過了,多數狀況都會改善。因此,不管是想懷孕、不孕或正在孕期的媽咪,陳保仁醫師都建議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最適合治療方式,不被子宮肌瘤所打敗。

子宮肌瘤來找碴 名婦產科醫生直播解答

究竟遇上子宮肌瘤該怎麼面對?該不該做手術還是與之共處?5月10日(五)中午12:30-13:00健康醫療網邀請到台灣婦產身心學會理事長陳保仁醫師至FB「健康Live直播」現場,為各界朋友解答子宮肌瘤迷思,以及教導大家面對子宮肌瘤的正確觀念。同時歡迎您在直播期間,隨時在線上提出問題,由陳醫師為您解惑,帶給您最專業的衛教知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0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是大家都會有的生活習慣,但若因忙碌或其他因素,而忽略掉了刷牙這個重要環節,就要特別小心了,日常沒做好口腔清潔罹患牙周病的比率就會相當高,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刷牙不確實牙肉容易堆積牙菌膜,牙菌膜細菌所分泌的毒素會導致牙周發炎,引起牙周病。 吸菸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本國籍累積通報,3萬1036名愛滋個案,其中延遲診斷就醫者,1年內的死亡率達18%,是無延遲診斷就醫者死亡率的11.4倍。為提高民眾預約愛滋篩檢的意願,今年共有7家醫院首度提供網路預約服務。 匿名篩檢網路預約服務 7家醫院包括衛福部桃園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巴金森氏病患大利多!健保署宣布,7月1日起放寬治療巴金森氏病「深層腦部刺激器」給付,不再限制終身給付一次,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預估每年約有300名患者受惠。 深層腦部刺激器 治療費用昂貴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慢性的、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健保署去年開始,將醫療特材「...

閱讀詳情 »

Source:remedydaily   頭痛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困擾,而偏頭痛更會讓人身體衰弱,偏頭痛與常規頭痛不同,它們通常是更痛苦的,並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視力模糊,畏光,噁心或頭暈。 雖然非處方止痛藥可以紓緩症狀,但過度、長時間使用可能造成危險!而且不會一直有效。 下一次如果你感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