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混酒才容易醉?杜絕酒駕! 掌握酒精攝取量是關鍵

混酒才容易醉?杜絕酒駕! 掌握酒精攝取量是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平均每天高達250件酒駕違規。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簡立建醫師表示,酒後駕車時,運動神經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許多悲劇往往就在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指出,酒精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切記不要空腹飲酒,呼籲大眾事先規劃好回家路線,避免酒後駕車危險。

酒駕神經反應會變遲鈍 肇事多半是微醺者

簡立建指出,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變慢,從眼睛看到、大腦接收進行判斷、做出剎車行動,已較正常狀況慢了幾秒。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變化,容易做出錯誤或危險的舉動,造成不可逆的悲劇。尤其,歲末年終聚會多,急診室因酒駕肇事的傷患也會增加。因此,如何學習正確的酒精知識,了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是全民都迫切需學習的重要課題。

飲酒後只要睡一覺就沒事? 隔夜宿醉開車超危險

許多人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可以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方冠傑指出,飲酒後隔天一大早開車,會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於身體累積了過多的乙醛,導致第二天較容易宿醉,大多數人會輕忽隔夜醉的症狀,若此時開車容易造成危險,也易觸犯酒駕法規。


混酒才容易醉?杜絕酒駕! 掌握酒精攝取量是關鍵

喝多喝少不是靠感覺  酒精量攝取多寡是關鍵

關於坊間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方冠傑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下次喝酒前計算喝下的c.c數或ml數×(酒精度數/100)× 0.8(酒精比重)=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學習計算酒精量是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切記不要空腹喝酒  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

方冠傑提醒,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未成年及孕婦也須謹記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健康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沒有節制的飲酒行為會對肝臟、胰臟等器官造成莫大的傷害, 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指出,據統計,每2位吸菸者就有1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雖然許多吸菸者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但往往受困於菸癮中,而難以成功戒菸。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醫師張賢助呼籲,戒菸不僅能省錢,還能促進健康,並且避免造成二手菸和三手菸的傷害。目前戒菸用藥獲得菸品健康福利捐補...

閱讀詳情 »

你知道嗎?孩子溺水很多時候是站在水裡安靜的死去,沒有掙扎,很多時候大人就在身邊而渾然不知。 溺水並不是好萊塢大片裡那樣的戲劇性,沒有掙扎,沒有呼叫,也沒有平躺。 覺得應該提醒大家,就算你沒有孩子,如果你夏天去海邊,去泳池,如果你能及時發現溺水跡象可以及時救命。 從事發你只有30秒鐘去把孩子救出水中....

閱讀詳情 »

每天早晚各半勺,跟大桑葚大小一塊吃了2天以後,便秘統統不見了,每天一次,軟便,似香蕉狀半個月後綴肉開始減少,尤其肚囊,腰圍,脖子下面。不知道為啥會產生這種效果本藥方設計是用來預防血栓,預防癌癥的,沒想到出現如此效果咧神奇呦,真得很神奇中藥,有時真得讓我們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然泥~~【三七澤瀉膏】三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1名4歲大幼童,假日時和家人一起出踏青賞花,沒想到右眼皮卻腫起來,且幾乎看不到眼睛,讓幼童不斷哭泣,緊急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為過敏性結膜炎所造成;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林靖洋指出,主要是因季節花粉所引起的過敏症狀。臨床上,許多民眾都屬於過敏性體質,誘發的過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