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溫差大,顏面神經麻痺找上門 美顏針灸改善面部不協調

溫差大,顏面神經麻痺找上門 美顏針灸改善面部不協調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天氣忽冷忽熱,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顏面神經麻痺也常常趁這個時間偷偷找上門,特別是過年後大家往往大吃大喝、日夜顛倒追劇,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侵犯。往往一覺起來後,忽然發現面部肌肉僵硬不受控制,眼睛閉不緊,口水容易嘴邊流出,半邊臉部僵硬無法動作,才發現居然得到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為病毒感染 好發於青壯年

中醫師賴睿昕說明,顏面神經麻痺中最常見的分型屬於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的分型,主要和病毒感染以及不明原因造成,導致影響患側顏面神經的血液循環,造成急性的神經病變。另外一種常見的分型是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這種也跟免疫力不足容易引發的皰疹病毒相關,容易引起顏面神經發炎而導致的顏面麻痺。這種疾病常好發在20到40歲的青壯年的族群,且女性的患病率稍微高一些。

中西醫治療不同 中醫主張去邪扶正

治療上,西醫以高劑量類固醇搭配抗病毒藥物、B群等;而中醫治療則是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因是病人平常體虛,導致邪氣容易於侵襲面部經絡,引發一系列症狀。所以治療上,去邪的同時,一定要扶正,只是比重拿捏差別,一般常用方像是小續命湯,同時考慮扶正去邪,寒熱藥共用,而且有許多變化加減,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臨床加減有量身的變化。

針灸治療促進神經修復 治療兼顧預防二度發作

除了服藥治療外,針灸治療也是相當關鍵的治療手段,可以提升氣血循環,促進神經修復,除了治療也能兼顧預防二度發作。研究也指出一旦發病即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大多數皆可加速恢復。特別是用微細的美顏針可以調節臉部肌肉的張力,讓不協調的表情獲得改善。

臨床上常用的穴位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重點,如提昇頭面整體氣血循環的百會、風池、翳風,以及局部的神經、肌肉修復和氣血的印堂、顴髎、地倉、頰車、牽正、迎香,最後是調整全身氣機,梳理肝氣和調整腸胃,增進整體免疫力的,合谷、足三里、太衝、氣海、關元等穴。就經驗而言,臨床上使用美容針使用細緻的針具,可以較無痛的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筋膜,促進臉部氣血循環與細胞活絡,並且更細部的調整臉部兩側的不對等張力,還給患者最自然的模樣。

15%患者恐留後遺症或復原不全 做好保暖避免風寒

然而,雖然一般預後不錯,有85患者%在三個月之內大多自然復原,但仍有15%會留下後遺症或完全沒復原。而且常因為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單側眼睛無法闔上,長期乾燥再加上風吹導致曝露性角膜炎。所以最好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就是症狀出現的七天之內,要趁神經組織還沒退化前就趕快治療。而且搭配臉部的復健動作,包含練習張口閉口、眨眼等動作外,還可以輕柔的按摩耳後完骨穴附近放鬆肩頸。還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以免讓風寒再次侵襲,使得病情纏綿。

【延伸閱讀】

拒絕月餅臉、掰掰肉鬆 針灸穴位疏通筋絡,打造緊實小V臉

過年暴飲暴食小心誘發胃心症候群 中醫三招助改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81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準備結婚的準夫妻們,多數會去婚前健檢,以確保彼此身體狀況,避免日後突然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但基本婚前健檢中關於生育部分僅包含能否生育,卻忽略更深入了解寶寶是否會有其他遺傳疾病。根據官方統計,全球因先天性缺陷死亡的新生兒約3-6%,其中約有20%是遺傳疾病造成。而為了大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剛退休的60歲周女士,老覺得腹部有嚴重下墜感,經常在大笑、咳嗽、打噴嚏,甚至運動時,發生漏尿,幾乎每天都得用護墊,進而造成尿道感染發炎。近來,下墜感更趨嚴重,一次如廁時,居然有東西從陰道脫垂出一小部分,嚇得趕緊塞回去並立刻就醫;經診斷為骨盆腔器官脫垂合併尿失禁,接受「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脊髓是人與其它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為生命中樞-腦幹之延伸,負責腦部和軀幹與四肢間的神經信息傳遞。脊髓損傷可能會發生在交通意外、跌倒或工作意外等。在損傷的急性期,病人會因為脊髓損傷的節數而有不同之症狀與表現,越高位的損傷症狀越是嚴重。除了在醫療層面的努力之餘,脊髓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86歲老先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近來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還出現呼吸困難等現象,就醫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考量老先生的年紀,又合併有多項內科疾病,使用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治療,術後順利出院。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部主任黃啟宏表示,藉由心導管方式,利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