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為何找出新冠病毒來源很重要? SARS獵人帶你追溯人畜疾病源頭

為何找出新冠病毒來源很重要? SARS獵人帶你追溯人畜疾病源頭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武漢肺炎(COVID-19)延燒,全球面臨威脅,至今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源自何處,仍不清楚,目前世衛組織初步懷疑與「菊頭蝠(Rhinolophus bat)亞種存在關聯」。曾參與追蹤SARS病毒源頭的生態健康聯盟獸醫、流行病學家Jonathan Epstein接受《Vox》專訪時表示,在人畜共通傳染病愈發盛行的時代,武漢肺炎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這也是HIV、SARS和伊波拉病毒的另一種版本。

為何找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很重要?

Jonathan Epstein表示,必須知道「第一個人是如何感染」,可以切斷感染源,確保疫情不會捲土重來。

新型冠狀病毒倒底從哪來?

Jonathan Epstein認為,有非常有力的證據支持這種病毒來自蝙蝠,但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動物(中間宿主)參與其中。他舉SARS病毒為例,最初是在廣東某野味市場的果子狸身上發現,果子狸很快被撲殺。但幾個月後一篇研究卻指出,在另一農場內的果子狸身上卻沒有SARS病毒,這顯示SARS病毒並不沒有果子狸間廣泛傳播,果子狸一定是在市場內被其他動物感染,結果是蝙蝠。


為何找出新冠病毒來源很重要? SARS獵人帶你追溯人畜疾病源頭

Jonathan Epstein回憶,他就是在這時開始尋找SARS病毒的源頭,最後找到菊頭蝠科的蝙蝠,已知有很多種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在這類蝙蝠中傳播,而且其中一種病毒的基因序列,96%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而且他發現,中國市場中可以發現這類蝙蝠的蹤跡,這也是他懷疑蝙蝠是病毒源頭的原因。

不過,目前還不能百分百確定。

武漢肺炎真的從海鮮市場爆發?

根據最初41名案例,雖然大部分與海鮮市場有關,但有些人根本沒去過市場,Jonathan Epstein推測,這些人可能是在別處接觸患者或感染的動物,因此,海鮮市場內的蝙蝠真的是源頭無法肯定。

穿山甲又扮演什麼腳色?

中國研究指出,穿山甲也能被冠狀病毒感染,且病毒基因和新型冠狀病毒的一些短片段吻合。Jonathan Epstein提到,有科學家推論,很可能穿山甲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同時在穿山甲體內並存,並相互交換了一點基因。不過,目前該訊息只在媒體披露,還沒有數據,他不能推測可能性。


為何找出新冠病毒來源很重要? SARS獵人帶你追溯人畜疾病源頭

人畜傳染疾病是現代才有的產物?

Jonathan Epstein解釋,人畜傳染疾病自古以來不斷發生,但隨著人類與動物接觸越來越頻繁,確實加速了動物病毒傳播到人類的速度,尤其是病毒─這源自人類改變了環境,影響野生動物和人類的接觸方式。

所有已知人類病原體中約有一半是人畜共通,尤其新興傳染病更有3/4來自野生動物。Jonathan Epstein提到,麻疹其實本來是牛的病毒,HIV來自黑猩猩。不過,人類也可能將病毒傳給動物,例如人類麻疹、呼吸道融合病毒對於猩猩就很危險。

動物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Jonathan Epstein說明,其實和人與人傳播疾病類似,可能是飛沫傳播、空氣傳播,有時是動物的糞便或唾液汙染了水源、食物,人也會被感染。另一種常見的傳染方式,就是屠宰動物時,人容易接觸大量動物病毒,這也可能是野味市場感染的途徑。

人畜傳染病不是動物的錯!

Jonathan Epstein強調,人畜流行病的發生其實人類活動造成的,不能怪罪動物,最重要的是知道傳染途徑,並設法阻止,不要將怒氣發洩到動物身上,牠們對於生態非常重要。

吃野味是當地文化,如何不冒犯來禁止?

Jonathan Epstein認為,許多行為在文化中是深根地固的,處理時必須有敏感度,以美國人愛吃牛肉為例,已知畜牧對環境影響很大,食用紅肉又與健康風險有關聯,美國人有辦法接受並短期內改變行為嗎?現實是,「當我們喜歡這種行為時,我們並不是那麼快就能改變。」

參考資料:

1.“This is not the bat’s fault”: A disease expert explains where the coronavirus likely comes from

【延伸閱讀】

遠離石頭奶,義乳材質再進化 高仿真隆乳這樣做

10月至今累計858例流感重症個案 7大族群小心了

男大生留日夢碎!罕見淋巴瘤專找年輕人 這六大症狀要注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指出,降低麻醉風險,民眾在手術前應詳述病史、飲食、生活習慣,並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降低麻醉風險。麻醉皆有風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1項新的研究表示,睡眠問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研究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上。   研究對象為中國487,200人,平均年齡為51歲且無中風或心臟病史。主要調查他們是否有每周3次(含)以上的入睡困難,導致睡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台灣糖尿病病患人數突破220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糖尿病醫病認知度調查」發現,十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致死率最高共病—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度,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越低。糖友怕「看不見」 但最多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糖友因擔心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一名4歲女童被熱豆漿潑灑全身,造成大面積燙傷,且女童祖父當下不當用米酒偏方降溫,使許多醫師當擔憂。馬偕醫院外科部長董光義指出,燙傷當下先別急送醫,應先「沖、脫、泡、蓋、送」,強調應用室溫的水沖15分鐘,過程中可疑除衣物,後續再泡15分鐘,若處置得當,可以減少住院天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