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第24例發病早在兩岸封關前! 專家憂社區難撐「台灣該學新加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第24例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不但發病早在兩岸全面封關之前、無出國史又無明顯接觸史,抗煞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今(20)早說,國內已連續冒出2例不知道感染來源的病例,從副總統陳建仁到學界,不能再用社區「不用緊張」、「不用升級」來定調;另有專家更直言,病例再多下去,政府不得不思考不同方式,嚴抓重症、輕症注意就好,走上新加坡模式。

指揮中心是在19日深夜緊急以新聞稿方式公布第24例的北部60多歲女性,早在1月22日就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期間4度就醫,29日才急診診斷肺炎,30日收治住院,病情惡化,2月10日轉入加護病房迄今。接觸者多達360人。

第24例之所以引發注目,全因為其近2年無出國史,退休後的生活又單純,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社區運動、和朋友唱卡拉OK,成為繼還找不到感染來源、第19例死亡白牌車司機後的第二起社區感染。

蘇益仁強調,第19例、第24例擺在眼前,不必再爭論有沒有社區感染,只是不同程度的社區傳染散播方式而已,從上面到學界,包括副總統陳建仁都不該再用不用緊張、不用升級來定調,否則一定調了,不知道指揮中心怎麼去做。

光第24例接觸者就有360人,蘇益仁說,目前標準作業已經做得很多了,當前最重要的是要超前布署,告訴民眾有社區感染時該怎麼做、醫療體系怎麼運作及防疫體系怎麼準備,公布標準建議流程,甚至演練一下。

蘇益仁憂心,目前指揮中心花費很大的心力在追接觸者,連媒體也只緊追接觸史,社會氛圍不太對,這些其實只需要防疫醫師、疾管署等防疫和衛生體系去做就夠了,領導人應該要想得更遠,因為防疫本來就是要走在前面一步,否則防疫能量還沒撐到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就先負荷不了。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兩例社區感染個案都是指揮中心主動回溯性篩檢出來的,目前也沒有爆發比較大的群聚,沒有造成其他明顯的傳播,大家可以不用這麼緊張。

施信如指出,武漢肺炎病毒本來就很容易傳染,加上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多,在指揮中心已經擴大篩檢能量之後,已經到了該思考不同方式的時間點,她說,當病例越來越多、接觸者越來越多,應只嚴抓重症、明顯的群聚,至於輕症病人則注意就好,讓他們隔離自主管理,畢竟不可能通通集中管理,也就是新加坡模式。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是否社區感染也能吵? 抗煞專家吐真言:彷彿SARS封院前氛圍重演

台灣增第24例確診!又社區感染? 北部6旬婦近2年無出國史也染疫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灣一名1歲羅姓女童,因頭皮上長了一顆顆紅色小膿包數日未消,媽媽聽說麻油可以用來治療嬰幼兒皮膚問題,於是遵循古法每日早晚在女童膿包處擦麻油,沒想到女童可能因患處發癢一直抓,數日後膿包不但沒改善,反而出現頭部破皮、開始發炎紅腫潰爛,自行擦藥無效還加重病情。診治該病患的台灣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高佳慧,發...

閱讀詳情 »

因為在廟會亂吃東西,一名男童突發急性亞硝酸鹽中毒,幸好被北醫三院兒科的醫生搶救了過來,目前孩子已經康復出院。專家提示,亞硝酸鹽多存在於醃製的鹹菜、肉類和變質的蔬菜裡,切忌食用。 4歲男童驚險獲救 大年初三下午3點左右,一對年輕的父母闖到急診科兒科醫生面前,懷裡拖抱的是一個四歲左右的男孩。 &ldq...

閱讀詳情 »

坊間流傳用麻油幫嬰兒擦拭皮膚,可去除頭皮上因脂漏性皮膚炎所產生一塊塊黃白色的皮屑(台語俗稱信塞);還有說皮膚長出膿包,可擦麻油來消除;或者皮膚乾燥,也可擦麻油來滋潤。因此,有不少婆婆媽媽將麻油列為祖傳秘方良藥。 (圖為示意圖 與本文內容無關)   但是麻油真的適合擦在嬰兒皮膚上嗎?? 近日...

閱讀詳情 »

  (圖為示意圖 與本文無關) 5歲的彤彤還在媽媽懷裡撒嬌,媽媽卻滿臉焦慮,原來兩週以來,媽媽在給孩子洗澡時,吃驚地發現,彤彤的乳房變大了,且摸上去有小小的硬塊。經醫生診斷,孩子乳房“超常”生長,所幸骨齡、子宮、卵巢等其他身體狀況還屬正常。仔細詢問病史方知,彤彤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