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為求尊嚴善終 她與媽媽共簽預立醫療

  謝爸爸生前住院時,求生意志堅定,向醫師表達願意接受積極治療,也選擇了氣切,但最後卻在極端痛苦下,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令家人相當不捨與難過。為此,他的另一半與女兒決定不要走這一遭,簽署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

  謝媽媽被確診輕度失智症,謝家女兒在得知今年1月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上路後,趕緊帶著媽媽至「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在擬真的圖卡協助下,她與媽媽2人均簽署了預立醫療,祈求擁有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於今年1月6日起實施,重點為病人享有知情、選擇與決定的自主權利,並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表達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流體餵養的意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楊君宜指出,簽署預立醫療之前,必須先邀請2親等內家屬同行,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諮商,透過充分討論及見證人簽署或公證的程序後,由醫院將資料上傳至衛生福利部資訊平台,就能在健保卡上註記相關意願。

  截至3月17日,超過330位民眾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或申請在宅諮商的方式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其中近7成為女性,以60至69歲居多。

  楊君宜分析,60至69歲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上面必須照料長輩,下則照顧孫子,責任重大,卻也能瞭解健康及預立醫療的重要性,希望預作生命安排,獲得1個有尊嚴的善終,再者是不希望家人承擔決定責任,不想拖累家人。

  至於在醫療照顧意願與決定上,7成5完成預立醫療者選擇了自己如處於「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政府公告疾病」等5種情況下,「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謝小姐分享自身經歷,她說,阿嬤生前罹患失智症,期間在醫師建議下,置入鼻胃管,但好幾次阿嬤動手拔了鼻胃管,因為不舒服、影響外觀,最後家人尊重老人家的感受,親自慢慢餵食,讓阿嬤活得有尊嚴。

相關推薦

又到了流感疫苗接種的季節,你知道哪些人打流感疫苗要注意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根據疾病管制署資訊指出,若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或是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不予接種之外,對於雞蛋過敏者仍可安心施打,但接種前仍建議主動告知自己的過敏史以利醫師進行診斷評估,並於接種後停留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如此...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0歲慢速壘球男選手,日前正在休息區觀賽時,突然失去意識、停止呼吸心跳,心臟驟停,還好有現場教練的CPR及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醫護支援團隊使用AED電擊接力搶救下,幸運恢復意識,後送醫院檢查治療,裝上心臟去顫器平安出院,醫護事後直呼,還...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網路、坊間近來流傳「蚓激酶可以清除血脂、血栓」的訊息,但食藥署、醫師聞言都要民眾不要輕信啊!食藥署今(13)日就在食藥闢謠專區撰文,強調該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及作用機轉,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民眾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

閱讀詳情 »

  慢性疾病、心臟病這些疾病患者,即使知道運動對於身體健康有益,想要運動也很困難,難道就這樣放棄了嗎?錯了錯了!對於這些慢性疾病族群雖然靈活度、運動能力下降,但更要審視自己的體能狀態。決定運動強度與自身狀況有絕對關係,但並非全是自己決定,而是由專業醫護人員經由檢測後才能決定的。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