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血管栓塞易中風 腿部血管阻塞是指標

  急性動脈阻塞或破裂意即俗稱的「中風」,造成血流無法供應組織的疾病,泛指腦血管的病變,但其實四肢動脈亦可能有同樣的致病機轉。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常見是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形成血栓,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心臟內形成的血塊。

  腿部或骨盆部動脈血管阻塞後跛行的早期症狀,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便會「痠、麻、痛、無力、痙攣」,或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合併持續性疼痛,氣溫降低症狀也會變嚴重,當傷口慢性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或感染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有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有18%死亡率,而成功出院的1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換言之,這樣的疾慢性疾病控制很差且嚴重影響身體機能。

  腿部血管阻塞是1個身體健康的指標,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實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有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造成心肌梗塞及腦部血管阻塞形成中風,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的情形。而大量急性的血栓栓塞,即使經過緊急去除仍有10至15%的截肢機率,30天內死亡或截肢機率也高達15至25%,實在不可輕忽。

  但上述情況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的,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菸的化學物質阻塞,還有來自他處來的血栓,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造成左心房有血栓引起血管阻塞,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

  隨著醫療的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的治療已成為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且僅有3mm的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相較於開刀手術,對病人、家屬及社會照護等的負擔都少了許多。

  奇美醫學中心樹林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用開刀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加上患者因不了解病情都是到最嚴重的程度才尋求治療,所以其成功率下降且手術時間會延長許多,即使如此,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還是必須的,因為這往往是挽救病人免於大範圍截肢,保存其行走能力的希望。

相關推薦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爆出10名確診後,院方緊急進行全院普篩。院方表示,今日清晨報告全數出爐,總篩檢人數3,917人,新增2名工作人員確診,分別為行政人員及傳送人員,初步研判為個別獨立「社區感染」事件。雙和醫院指出,病人在10日篩檢陰轉陽後,引發院內感染事件,立即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人員)、病人(含護理...

閱讀詳情 »

日本124萬劑AZ疫苗已於11日晚間陸續配發至各縣市政府,此波施打對象中,包括75歲以上長者。不過仍有許多民眾擔心AZ疫苗血栓的副作用,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強調,「具有慢性病長者不會因為接種AZ疫苗,更容易出現血栓」,同時並提出2建議讓家屬參考。日本援助我國的124萬劑AZ疫苗開放第一類...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預防腸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是唯一方法,但不少人一聽到大腸鏡,第一反應就是會「怕痛」!但醫師要民眾別再有刻板印象了,因為現今大腸鏡已隨著技術突破和儀器的進展,不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檢查,即便在清醒、不麻醉的情況下,利用新技術都可以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

閱讀詳情 »

本土疫情延燒,國內對疫苗需求大增,媒體人彭文正稱,總統蔡英文已偷施打輝瑞BNT疫苗,被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駁斥「「一定不會有」、「這樣講過分了」,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也譴責,「這是不折不扣的謠言」。指揮中心今晚間指出,經調閱「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系統查證,蔡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