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血管栓塞易中風 腿部血管阻塞是指標

  急性動脈阻塞或破裂意即俗稱的「中風」,造成血流無法供應組織的疾病,泛指腦血管的病變,但其實四肢動脈亦可能有同樣的致病機轉。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常見是因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形成血栓,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心臟內形成的血塊。

  腿部或骨盆部動脈血管阻塞後跛行的早期症狀,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便會「痠、麻、痛、無力、痙攣」,或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合併持續性疼痛,氣溫降低症狀也會變嚴重,當傷口慢性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或感染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有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有18%死亡率,而成功出院的1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換言之,這樣的疾慢性疾病控制很差且嚴重影響身體機能。

  腿部血管阻塞是1個身體健康的指標,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實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有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造成心肌梗塞及腦部血管阻塞形成中風,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的情形。而大量急性的血栓栓塞,即使經過緊急去除仍有10至15%的截肢機率,30天內死亡或截肢機率也高達15至25%,實在不可輕忽。

  但上述情況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的,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菸的化學物質阻塞,還有來自他處來的血栓,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造成左心房有血栓引起血管阻塞,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

  隨著醫療的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的治療已成為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且僅有3mm的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相較於開刀手術,對病人、家屬及社會照護等的負擔都少了許多。

  奇美醫學中心樹林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用開刀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加上患者因不了解病情都是到最嚴重的程度才尋求治療,所以其成功率下降且手術時間會延長許多,即使如此,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還是必須的,因為這往往是挽救病人免於大範圍截肢,保存其行走能力的希望。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連續第5天破千,且天天創高,疫情也燒向最重要的醫院,北部大醫院就一口氣有兩家發生確診個案,除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5人確診之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下午也證實台大醫院有4人確診,台大院方隨後指出是麻醉、急診及外科的同仁和一名外科病房病人染疫,不過...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擴大「三劑疫苗限制令」,要求自4月22日起,進入健身房需打滿三劑,引發業者反彈不滿,砲火打向中央,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下午在防疫記者會上強硬回應「我們現在坐在上面的都是跟八大一樣,都要打滿三劑」;另外,陳時中也回應新北市長侯友宜指中央對居家照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劉宇軒、羅驊鋒 / 台北報導 台灣2021年新生兒人數有15萬3千多名,持續創下歷史新低。降低新生兒罹病率與死亡率是新生兒醫療界努力的重點目標,尤其早產兒的存活照護更是首要工作。健保署自本月起,擴增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人數(RSV)單株抗體給出生時未滿33週的早產兒,降低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者已經連續5天破千例,數字還一天比一天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今(19)日已經下令要求全國各縣市一周內啟動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措施,而居家照護最關鍵配套就是「送藥到府」,藥師公會也同步宣布全國第一波總計有超過1800家藥局投入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