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無尾熊固定法 有助幼兒傷口縫合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以往用於安撫打針幼兒的「無尾熊固定法」,近期急診室醫師發現,運用在傷口縫合上,對穩定縫合過程以及幼童心理,都有相當大的改善。但根據國外統計,進行侵入性治療時,雖高達8成以上父母願意在手術台旁陪伴寶貝,但醫護人員允許家長陪伴的意願並不高,以簡易縫合為例,僅有27.5%醫師願意家長陪伴。

2歲多的張小弟在家玩耍時,後腦勺不慎撞到桌腳,撞出一個約1公分大的傷口,被立即送往急診室,醫師幫他塗抹局部麻藥並準備縫合傷口時,張小弟掙扎不止,無法順利上手術台,當時張媽媽一把抱起小弟,並跟他一樣躺在手術台上,讓小弟的頭趴在她胸口,在完全不用醫護人員壓制下,醫師順利為小弟施打麻醉藥,並將傷口縫合。

「媽媽是小孩最好的鎮定劑!」收治張小弟的台北康寧醫院急診室醫師郭健中說道,過去幼兒頭臉部外傷縫合,因傷口疼痛及害怕手術,總會哭鬧掙扎,增加醫護人員縫合難度,這時醫護人員不得不使用近乎暴力的方式,將受傷小孩壓制,以便執行縫合任務,但這種方式讓受傷幼兒經歷不人道的暴力約束過程,恐造成心理陰影。

使用「無尾熊固定法」,原本哭鬧的小孩因為母親在旁陪伴的安全感,麻醉過程和手術間幾乎不哭鬧,此時小孩頭埋媽媽胸口,手緊抓住媽媽,若再加上爸爸將雙手輕放在孩子背上,分散小孩對疼痛的注意力,過程比多位大人一起壓制來的穩定,適用於頭後部受傷的幼兒。

郭健中提及,另一項「睡美人固定法」適合額頭縫合使用,媽媽側躺,以左腳及左手環抱固定住孩子,並不時親吻孩子臉頰,此時孩子在媽媽懷中睡著,順利完成縫合。上述兩種方法皆適用於6個月到4歲大幼童。

郭健中呼籲,許多醫院因看診時間密集,受傷幼兒接受縫合手術時,常常馬上被帶上手術台,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開始施以麻醉。如果時間允許,建議醫護人員在進行麻醉前,先給幼兒和家人20-30分鐘適應環境期,並讓媽媽從上麻藥到手術結束前,都在手術台旁陪伴孩子,讓寶貝接受最人道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25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從事房屋修缮工程的40多歲鍾女士,吃重的工作讓她大量流汗,尤其是夏天,每每工作結束後都非常疲累。兩年前,鍾女士歷經一場突如其來的小中風,生命被搶救回來,但造成輕微肢體障礙,除了復健外,鍾女士也在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戴有志醫師的門診調養身體。近來,醫師從把脈中發現她的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為了提升民眾癌症防治觀念及鼓勵定期篩檢,臺北市衛生局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推動「開心篩 粉樂送」篩檢活動,凡設籍臺北市、年滿45歲到69歲或40-44歲二等親內曾罹乳癌且106年迄今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的女性;另年滿30至69歲且105年迄今尚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者,即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馬偕兒童醫院11病房屬於隔離的病房區,入住者以兒童癌症或血液疾病患者為主,這些住院天數長或住院頻繁的孩子們,與醫院的聯結十分緊密。在父親節前夕,11病房在公益團體協助下舉辦一場「愛你99派對」,除了教導病童製作水彩渲染及立體雕花卡片,對醫護人員表達感謝心意外,更讓平時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暑假期間,許多民眾喜歡去海邊消暑,但要注意,不小心碰上水母,嚴重恐過敏性休克;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劉承翰表示,生活在海水域的水母,屬於腔腸動物,外觀呈現半透明傘狀,還有數個不等的觸鬚,這些觸鬚上的刺絲胞,不僅含有多種毒素,若不小心碰觸到肌膚,這時水母的刺絲胞就會將毒素注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