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無麩質飲食風潮是否要追隨? 過年營養師教你用無麩質飲食

無麩質飲食風潮是否要追隨? 過年營養師教你用無麩質飲食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無麩質飲食相當流行,無麩質飲食似乎也與健康劃上等號,但許多民眾其實對於什麼是麩質一知半解,知名抗衰老醫療集團張丁允營養師表示,麩質是麥類當中的一種蛋白質。包含大麥、小麥、黑麥、糯麥等,都含有麩質。英文叫做gluten。「glue」是英文的膠水,中文俗稱麵筋。由詞意便可知,麩質具有黏性與筋性,可將麵糰黏在一起,如骨架般構成麵包、饅頭、包子的形狀。

麩質可能對身體有負面影響 腹瀉、便祕等

近年來科學家才發現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乳糜瀉(Celiac Disease)即是一種由麩質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麩質會啟動免疫系統攻擊小腸壁細胞,導致小腸絨毛慢性發炎,長期可能造成小腸絨毛萎縮、功能損毀。

乳糜瀉較常見於西方人,亞洲人較少發生,但由麩質引起的過敏就不是如此了。麩質過敏越來越常見於亞洲人,麩質引起的抗原抗體覆合物堆積在組織器官上,可能會造成全身性的傷害,引起一些常見的症狀,例如腹瀉、便秘、腸躁症、濕疹、汗皰疹、酒糟鼻、頭痛、肌肉關節痠痛等。

藥物無法改善者 營養師推無麩質飲食

麩質過敏可經由抽血檢驗麩質抗體(anti glaidin IgG)進行初步篩檢,但仍有逾40%的患者是無法經由血液抗體篩檢檢出的,所以如果長期受腸胃道症狀、濕疹、慢性疲勞等症狀困擾,使用藥物也無法有效控制、反覆發作的人,張丁允營養師建議,可嘗試執行無麩質飲食一個月,如症狀有改善,代表麩質對身體是個刺激,無麩質飲食便是可能治本的有效方針。

既然麩質對身體有危害,為何現在才被發現提出呢?張丁允營養師指出,其實早在1.4萬年前,古老的小麥麩質含量極少,當時麵包口感扎實堅硬。在大自然物競天擇下,小麥經雜交後產生新品種,麩質含量增加。人類發現新品種的小麥製品口感較好。爾後世人就開始不斷人工產出新品種,讓小麥製品愈來愈蓬鬆、想要一吃再吃,導致50年來,麥類的麩質比古老小麥多上好幾十倍。

「非加工的主食類」 取代麥類製品

張丁允營養師提醒,民眾希望藉由無麩質飲食促進身體健康時,應以「非加工的主食類」取代麥類製品,才是正確之道。無麩質餅乾、無麩質冷凍比薩等加工品,為達到美味,需另外添加增稠劑等食品添加物,吃多了依然增加身體負擔。以下是不含麩質的取代品: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張丁允營養師建議,民眾準備點心或採購禮品時,改以水果、堅果取代含麩質的糕餅類,或以中式點心(紅豆紫米粥、銀耳蓮子湯、涼糕、爆米香)、日式點心(羊羹、蕨餅、米果、麻糬)為主,透過無麩質飲食,也許就能將困擾許久的腸胃、皮膚症狀慢慢改善,新的一年就從幫自己減輕身體負擔的無麩質飲食開始。

【延伸閱讀】

虛弱、營養失衡、照顧問題多 補充「這些營養」超重要

放任血糖飆高不忌口 男子頭暈脫水險失明

寒假+年假 慎防「網路遊戲障礙症」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9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1名2月下旬前去卡達工作的20多歲台灣女性,3月8日出現喉嚨痛、流鼻水、失去味覺等症狀,10日在當地確診接受治療,4月8日2採陰在當地治療結束,22日回到宿舍,5月3日回國入境主動告知曾確診,機場立刻採檢送至集中檢疫,4日檢驗陰性由防疫專車送回家,但因腹瀉5日再採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目前檢測新冠肺炎,目前仍採用核酸檢測(PCR),雖然準確率高,但耗費時間與成本也都最高,要用核酸檢測找出新冠無症狀感染者,非常耗時耗力。國內生技公司開發出新冠肺炎抗體快篩試劑,僅需10分鐘就能確認血液有無新冠抗體,是否曾經感染新冠,新快篩試劑目前正在衛福部食藥署(...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擔心旅遊會被傳染,加上外出都需要戴口罩,讓民眾出門意願降低許多,選擇待在家裡看電視、滑手機來度過假日。現代人大多坐在辦公室工作,假日又久坐在家,長期久坐下來,不僅會導致腰酸背痛、肌肉減少,更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影響。 研究顯示,久坐是發生心血管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據衛生福利部統計,C型肝炎病患有25%會進展成肝硬化,甚至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然而C肝沒有疫苗,唯找出患者並治療,才能有效滅除。雲林縣去年首次口湖鄉的C肝微根除計畫效果良好,今年針對C肝高盛行區口湖鄉及四湖鄉進行精準式C肝篩檢,希望找出潛在患者並治療,攜手對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