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燒炭喝酒抗寒取暖?NG行為毋湯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燒炭喝酒抗寒取暖?NG行為毋湯喔!

全台急凍,各縣市猝死、中風、車禍,取暖不當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層出不窮;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選擇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警消、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
 
抗寒取暖方式除傳統燒炭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獨闢蹊徑,用吹風機、喝酒等方式取暖。
 
糖尿病患用暖暖包、臥床病人躺電熱毯 慎防低溫燙傷
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一般認為喝酒好像可以暖身,但其實也不是很適當,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
 
使用電器產品如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坊間較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拆開後輕輕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在外層包一層毛巾或厚布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別放在被子裡面,避免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 

早上起床先暖身 披件保暖衣物再離開被窩
暖暖包、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45℃以上溫度,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適時的補充水分,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
 
老人、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氣管、血管容易收縮引起不適,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比較保暖的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李文成 王聿瀠/台北報導 曾說為「3+11」政策負責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下午在主持疫情記者會時,似乎因為媒體提問時的一句「3+11破口」觸動敏感神經,開口強調他要澄清一下,「沒有所謂的3+11破口!」、「3+11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社區,並不...

閱讀詳情 »

台灣疫情趨緩,各縣市也逐漸開放暑期課後活動。而最讓家長關心的9月開學是否能如期讓孩子返校上課,中山附醫兒童急診室主任謝宗學在臉書分析,照現在疫情推斷,9月應該能順利返校上課,他更講出3點提醒大家,有些生活習慣恐怕回不去了。謝宗學在自己經營的粉絲專頁「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出,目前為止,疫...

閱讀詳情 »

今(12)日台灣媒體報導,美國參議員達克沃絲近期接受華府智庫訪問,提到「美國將會贈送台灣400萬劑疫苗」,讓外界以為美方將在250萬劑以外再贈台灣疫苗。對此,外交部澄清,「經向美方查證後,目前並無此訊息」。外交部表示,外交部注及美國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 D-IL)在美...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65歲郭先生平日擺麵攤兼看股票賺點收入,受COVID-19疫情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心思都著重在股市,無奈所持有的股票綠油油一片慘淡,在家藉酒澆愁近兩星期,喝了吐、吐了喝,在一次嘔吐時吐出幾口少量的血也不以為意,直至前日再度吐血,被老婆看到才就醫,確診為馬魏氏症候群,經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