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營養師教你小撇步 預防食物中毒五原則!

營養師教你小撇步 預防食物中毒五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炎炎夏日,天氣悶熱潮濕,為細菌適合生長時節,食物保存不易,一不小心可能會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出現腹部絞痛、上吐下瀉、虛弱甚至頭痛及發燒等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提供小撇步,呼籲「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等,讓民眾可以安全享用美食,避免食品中毒發生。

高溫潮溼環境細菌易生長 五至九月高峰期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民國70年至107年食品中毒發生狀況資料,常見食品中毒的三個地方分別為營業場所、學校與自宅,而最常發生食品中毒案件的月份為5月至9月,且台灣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就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

最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包括了細菌(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病毒(如諾羅病毒等)、天然毒素(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素、黴菌毒素等)與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

預防食品中毒五原則 注意食物保存方式

陳佳祺營養師表示,想要預防食物中毒,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購買食材不過量,避免冰箱儲存過多食品,導致冰箱冷卻效果不足而微生物滋長;料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應適當熱藏大於60℃、冷藏小於7℃,復熱應確保中心溫度大於75℃,減少微生物滋生而造成食物腐敗。

購買外食應選擇環境衛生優良且值得信賴的商家,並當餐食用、隔餐勿食。謹記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等,以預防食品中毒事件發生。

【延伸閱讀】揮別流產夢魘 中醫克服「免疫系統不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4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前傳出1名工程師玩手機遊戲「課金」,3年間花費500萬,因疫情頓失工作,由於收入都花在手遊,幾乎沒有積蓄陷入財務危機。然而「課金」習慣恐怕從小養成,衛福部國衛院調查,台灣高中生接近半數願意在手機遊戲「課金」(消費),國衛院研製全球第1套手機成癮量表(PMGO), 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維護消費權益及遏止違規食品廣告影響民眾健康安全,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加強監控於電視、網路、廣播電台、平面媒體等播放之食品違規廣告,根據統計,今年1至6月自行監控查處及它縣市移入之違規食品廣告共計885件,其中又以有線電視451件最多,依序則為網路、廣播電台,違規者目前也已...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有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後第1次排出的胎便,可以做為預測寶寶將來肥胖風險的依據。由於胎便是嬰兒在子宮內攝取的營養所組成的,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兒童的胎便細菌量與體重正常的孩子不同,研究刊登在《小兒肥胖雜誌》(Pediatric Obesity)。 此研究總共追蹤了21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RNA」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當下,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聽到,病毒就是由RNA所組成,入侵到細胞內物質不斷複製出「自己」,然而RNA會「死亡」而留下「線索」。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找到RNA死亡「線索」,只要沿著線索找到RNA死亡原因,就有機會發展成治療或預防疾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