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男性的福音!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若患者害怕手術後遺症,家屬怎麼溝通?

一名53歲的男性上班族,某次聚餐喝酒因腰酸背痛又尿不出來,被送往急診室,沒想到抽血檢驗竟發現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300 ng/ml,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由於發現時已有骨轉移,目前只能靠荷爾蒙治療加上化療,延長生命。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醫療進步、飲食西化、人口高齡化,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根據國健署統計,在男性癌症中,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七位,且約有60%的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

男性的福音!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若患者害怕手術後遺症,家屬怎麼溝通?

蒲永孝教授進一步解釋,攝護腺癌第一到第三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5%。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致死率相當低,第一期發現者,10年存活率為100%;但是如果到了第四期,癌症已轉移才發現,存活率就大幅下降,平均存活4年。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該先做第一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倘若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則應提早到45歲做第一次檢查。若第一次檢查有問題,再安排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

然而,多數民眾聽到罹患攝護腺癌,就認為自己罹患了不治之症。患者常擔憂攝護腺癌治療會對泌尿功能或性功能造成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手術後,就得跟尿袋為伍,甚至難以再重振雄風。

其實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只要定期追蹤觀察,終其一生都沒事。如果真的需要治療,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攝護腺癌有很多治療方式,治療也不見得會影響排尿或性功能。

倘若病患害怕手術有漏尿、勃起障礙等副作用,不願意接受治療,家屬該怎麼溝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建議,針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家屬可採用「天平的比較法」跟患者溝通。例如:「接受治療雖然可能引發副作用,但可為你換來10至20年的壽命,這能增加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如果治療只能換來短暫幾天的壽命,我一定跳出來反對。」讓患者知道,如果讓病患受苦只能換得短暫的利益,家屬會站在他的立場反對,以此增強同一戰線的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記者 鄧至傑/金門報導】縣府教育處表示,本縣「滿12歲至未滿18歲學生接種BNT疫苗意願調查書」,截至9月15日下午共95.6%學生有意願施打,目前各校已與各鄉鎮衛生所協調預定施打時間,提醒已勾選有意願施打疫苗之學生無需上網預約施打疫苗,僅需於施打當日攜帶「健保卡」至學校,並依學校及衛生所所規劃...

閱讀詳情 »

入秋天氣變涼了,有些小毛病找上門,中醫告訴你食療保健和穴道按摩方法,讓你順順健康換季。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夏秋交替之間,天氣漸漸變涼、吹風也比較多,加上台灣的天氣夾帶著濕氣,又或者飲食吃冰吃甜,冰代表著寒、甜代表著溼,寒溼累積在人體。外部環境的濕氣,或者與體內寒溼交互影響下,振心中醫診所院長葉妍...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醫療不只是改變疾病,更是改變生命的工程」、「有慈善走在前,醫療能走得更寬廣,有醫療的介入,慈善可以做得更深入」,臺中慈濟醫院2021年9月15日舉辦《人間.診間-簡守信院長行醫ing》新書分享會,藉影像呈現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跨出診間,走...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記者徐慧明/台北報導 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偏頭痛,而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頭更痛!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在疫情期間的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較疫情前增加4成,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更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度增加1。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表示,9月5日至1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