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當心骨折風險指標7中1!如何開源節流遠離骨折?

每日健康

骨折風險族群有哪些?7指標一次知!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族群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隨著年齡增長,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鬆,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遵循醫囑,骨質疏鬆是可以被治癒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 骨密度T值低於-3.0
  •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治療選擇多   雙管齊下維持骨密度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戴大為醫師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   預防骨折發生是關鍵

戴大為醫師分享,他曾收治一位72歲的阿嬤,六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快速,五年間脊椎接續斷了五次,今年六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延伸閱讀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醫教6招改善,留意有無疾病可能!
「奪命癌王」肺癌肝轉移治療難?黃金3拍檔助延長存活

相關推薦

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不當的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有很大關係,一旦細胞內的DNA遭受損害發生突變,加上人體免疫力不足以對抗、消滅時,發生癌症的風險便會上升。 所有的癌症都是由人體正常細胞演變。振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國維說,癌症的產生原因非常多,細胞每分每秒都在進行新陳代謝,由新的細胞取代死去的...

閱讀詳情 »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癌症熱治療法」透過八種機轉增強免疫力 ▲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團隊。左一為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即本文作者。   對自然界而言,溫度是決定一切化學反應的基礎。溫度代表分子間的震動,絕對零度(-273℃)表示的是,沒有任何分子在震動,一切死寂。對人體而言,熱或發燒通常指的是高於正...

閱讀詳情 »

氣溫開始下探,入冬之後開始進入流感的季節,除了儘早接種流感疫苗外,勤洗手、戴口罩,就能全面防堵流感感染嗎?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提醒,飲食衛生恐成為防疫漏洞!提醒民眾烹調食材以熟食為佳,同時也要留心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以確保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流感季節到來,除了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注意個人衛生之外...

閱讀詳情 »

圖/TVBS提供 天氣逐漸轉涼,秋高氣爽,正是適合爬山、路跑的季節,但秋冬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不論是爬山或路跑,對心肺耐力都是雙重考驗,因路跑導致猝死的個案更是時有所聞!秋冬運動,除了會加重心臟的負荷之外,膝蓋也容易因溫度下降,導致末梢循環不好,產生膝蓋痠軟的情形。TVBS《健康2.0》節目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