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疫情害「坐」困家中? 調查:5成台人生活型態變了、負面情緒多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少出門,台灣民眾「坐」困家中嗎?董氏基金會今(4)日公布一項最新線上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成民眾在近一個月的生活型態出現各種變化,有3成8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且值得注意的是,逾5分之1不滿意因疫情引起的生活變化,情緒狀態前5名中,從擔心、焦慮、緊張到驚慌,負面情緒就占了4項。

董氏基金會是為了解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影響民眾的生活與情緒,於今年4月19至28日期間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282份。

調查指出,其中有7成民眾的生活型態總是經常以聊天、看電視、閱讀、上網等「坐式」為主,警訊是,更有4成5認為自己的「身體活動量」與疫情前相較較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說,結果發現,超過5分之1民眾不滿意因疫情引起的生活變化;最近一個月的情緒狀態前5名,分別為「平靜」(43.9%)、「擔心」(38.1%)、「焦慮」(23.2%)、「緊張」(21.8%)、「驚慌」(9.3%),前5名當中竟有4項是負面情緒,且女性在選擇負面情緒的比例上高於男性。

調查也問到,因疫情影響須調整的日常,民眾覺得最不習慣與不方便的前3名依序為:「配戴口罩時間長」(35.3%)、「休閒活動選擇減少」(16.1%)、「減少與親朋好友的聚會」(13.1%)。不過,也有正向感受,前3名分別是:「與家人/親友相處」(33.5%)、「網路資訊或影音的分享」(31.5%)、「個人應用時間增加」(31.4%)。

葉雅馨表示,調查也發現,選擇負向情緒的比例,每日坐超過8小時者多於坐8小時內者,民眾防疫期間活動難免受限,需特別注意的是,當坐式生活超過6小時以上時,便屬於久坐,已有多項研究證實,易增加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罹患率,造成骨骼傷害、肌肉退化與影響心理健康,建議民眾在防疫期間,甚至疫情趨緩開始建立新生活的同時,妥善利用生活空間、空檔,或像是搭乘交通工具提早一兩站下車,透過走路保持適當、基本的活動量。

如果無法外出,專家建議,也可以透過數位工具的APP、鬧鐘等,定時提醒自己該起來動一動,整理家或是跟著線上遊戲或教學影片鍛鍊身體等方式,讓居家活動多元化,不僅讓生活多些樂趣,也保持身心健康。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臉皮鬆、眼袋及斑點凹洞… 門診排行曝台灣媽媽最在意3大面子問題

咳嗽、鼻水斷不了… 出生未滿2個月兩度住院全怪百日咳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斷開腦人五十肩,不再輾轉難眠! 診間走進一名五十五歲的婦人,她表示今年初右肩就開始感到疼痛,隨著一天天過去,疼痛愈來愈劇烈,到了最後手臂無法往上舉,不僅無法穿脫衣服,晚上甚至痛到無法入眠……。 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Frozen Shoulder),真正的學名則是「沾黏...

閱讀詳情 »

有一種舉手痛叫做──「肩峰下夾擠症候群」 「醫生,最近我的手只要抬到這裡就會痛欸!」黃阿姨在診間裡比劃著,「醫生,我是不是得了五十肩啊?聽說五十肩就是沒辦法抬高耶……。」 「我每天晚上都會壓到這邊的肩膀,就被痛醒了!我已經好久沒有睡一個好覺了!」 平時看診時,總會遇到許多...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上冒出慢慢變大的小腫塊,別輕忽!門診就有民眾的手腕突然跑出一個小小的硬塊,雖然不太痛,但就醫檢查之後,這才發現腫瘤已經跑到關節裡面,醫師立刻進行手術,進一步發現腱鞘巨細胞瘤侵犯關節囊,腕骨軟骨有磨損,幸好手術後並未再復發。而類似案...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含「ranitidine(雷尼替丁)」成分的胃藥去年就因為有致癌物NDMA的疑慮,遭國際大規模下架,國內去年也有38款胃藥因此下架又上架,如今風波再起,原來最新研究發現,雷尼替丁放越久、致癌物會越多,國內藥廠中化裕民就又自主驗出1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