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期間,噩夢連連 如何停止惡夢,孵出美夢

疫情期間,噩夢連連 如何停止惡夢,孵出美夢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噩夢連連,有醫護人員出現夜驚狀況,不斷夢到幫病人插管。也有女性夢到被大一群的昆蟲追,或是夢到被怪物追著跑。也有很多人夢到自己被關起來,像是夢到自己跟一大群染疫的人關在一起。也有人夢到自己被關在電梯裡面,找不到按鈕。也有人夢到自己被困住,找不到出口。也有小孩夢到爸爸媽媽確診,要跟爸爸媽媽分開。

當生活出現危機的時候,所做的夢也會進入備戰狀態,因此較為淺眠,也較易驚醒。不要害怕作夢,作夢對心理健康是很有幫助的,無論「美夢」還是「惡夢」都有意義,可以透過「夢的解析」了解潛意識的訊息。

夢境與潛意識訊息                

在「鬼滅之刃~無限列車」電影中,「下弦之壹.魘夢」施以術式,讓列車上的每個鬼殺隊成員不知不覺進入「美夢」中,再掉入「惡夢」中,他最喜歡看到別人從天堂跌落地獄的痛苦表情。

「內在渴望」編織成「美夢」

「魘夢」先透視每個人「內在最想要的渴望」,然後編織成「美夢」,讓作夢者捨不得離開,或是想要再度進入美夢中。

竈門炭治郎的「美夢」是,回到家人被殺之前,一家人恢復過去的平日生活。

杏壽郎沒有「美夢」,而是「真實的夢」,夢中杏壽郎去跟父親報告自己成為「柱」的消息,父親背對著他,口氣冷漠地說:成為柱又如何,無聊透頂,依然成不了大事。

我妻善逸的「美夢」則是和禰豆子開心的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諮商的過程,很少需要解析美夢,但偶爾也會遇到有趣的狀況,有人問我:夢裡中了樂透,感到非常快樂,醒來後立刻去買樂透,想要延續夢中的快樂,但卻沒有中獎。頓時從「美夢」轉成「失望」。

心靈的負荷過重會做反覆的噩夢

知名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將夢視為「通往潛意識的金光大道」,在睡夢中,由於防衛作用減弱,讓原本壓抑的感受得以浮現,於是,潛意識中的願望、需求、恐懼,便會化為一個又一個的「夢境」。

而炭治郎的「惡夢」投射出「對家人遇害內心的深深的愧疚感和罪惡感」,在夢中當家人說出:只有你存活,卻拋下我們的話時,其實夢中「每個家人」都是炭治郎「內心罪惡感」的化身。

在與「魘夢」對戰的時候,炭治郎對「魘夢」大聲吶喊:不要侮辱我的家人,我的家人不會講出這種話。

真實世界裡,對於家人過世而懷有強烈的自責與罪惡感,其實是很普遍的,也有不少人有「存活的罪惡感」。

曾經看過對28位喪子者所做的研究發現:悲傷者普遍有強烈的罪惡感,他們會不斷自責:為什麼沒有保護好小孩、為什麼自己沒有注意;也會不斷探究孩子死亡原因。

也有不少悲傷者會有「存活的罪惡感」,「失落感」帶來強大的「挫折感」,深刻感受自己的「無能為力」,無法得到有用的幫助,任何幫忙都沒有用,進而產生退化的無助感。

很多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當事人也會做反覆的噩夢,當心靈的負荷過重,在意識上不知道要如何釋放創傷的痛苦,但是夢中卻暗藏宣洩情緒的管道,可以透過心理諮商,有效療癒心靈。

停止惡夢孵出美夢

想要孵出美夢,睡前可以多想自己想做的事情,多看愉悅的事物,多朝積極正向的方向前進,避免睡前接收憤怒、擔憂、恐懼的訊息,以免引發恐懼、焦慮的情感及情緒。

不要忽略作夢的功效,它非但是天然的抗壓方式,還能幫我們減輕不愉快的情緒,同時整理白天雜亂的思緒, 睡一覺起來,精氣神都獲得調養,重新展開美好的一天。

(文章授權提供/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


疫情期間,噩夢連連 如何停止惡夢,孵出美夢林萃芬 專業諮商心理師 


   

現任: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

專長:感情商、外遇後重建信任及親密關係、不靠藥物睡個好覺、好眠放鬆的各種巧及方法、企業及生涯商、身心減壓、產後憂鬱媽媽的情緒壓力解、青少年情緒及自我探索商、人際溝通模式及互動技巧、夢的解析及隱喻治療、帶父母做孩子的情緒教練、HRV情緒儀、睡眠儀器。

【林萃芬心理師的洞察人心時‪間】‬Apple Podcasts 收聽:https://reurl.cc/7yL9kl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6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眼睛是靈魂之窗,位於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主宰著中心勢力、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顏色的功能,若黃斑部出現病變,視力就會遭到威脅甚至有可能失明。台大醫院眼科部主任何子昌指出,黃斑部病變的症狀為視力模糊、視線扭曲,患者在家可以看著有貼磁磚的地方,做自我檢測,若發現線條扭曲,就該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許多人都會藉由運動維持窈窕體態,但運動前後到底該不該吃東西,說法眾多紛云。不少人認為,運動後因腸胃消化較快,好不容易消化的卡路里,一不小心就會被吃回來,而故意空腹運動,甚至是運動後不吃東西,挨著餓猛灌水以增加自己的飽足感。但營養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的作法,想要讓運動發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63歲的張姓婦女,因背部及下肢時常會出現劇痛、痠麻等症狀,導致長期無法久站、久坐,走路也無法走遠,就醫後確診為第四、五節腰椎滑脫合併神經壓迫。但因擔心手術會造成神經損傷及術後傷口疼痛,而忍耐多年,直到透過友人介紹,輾轉至安南醫院求診,經評估後接受「皮質骨釘中線微創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一般車禍送醫院,醫師都會安排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骨折位置、嚴重程度,羅東博愛醫院近日分別收治兩位因車禍入院的患者,在照電腦斷層的過程中雙雙發現罹腸癌。除了巧合之外,也讓人感受到腸癌的時鐘加速。醫師提醒,50至75歲民眾務必每兩年檢查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