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肥胖增加染疫風險!「宅在家」不想變胖 簡單改變用餐順序就有效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警戒下,不管是停課的學生,居家辦公的上班族,還是周未盡量減少出門的好國民,「宅在家」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台灣的生活寫照,不過專家指出,除了年齡、潛伏疾病之外,肥胖也可能增加染疫的重症風險,國健署就具體建議民眾,其實只要簡單改變一下用餐順序就能達到吃出健康又能避免體重失控。

長時間不出門,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很多人會靠吃打發時間,尤其在疫情當下,更利用吃來穩定情緒,導致三餐不規律,作息混亂,體重直線上升。

羅素英強調,其實宅在家是調整飲食的好時機,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就能讓民眾宅而不胖。第一點「用餐時先喝湯再吃菜」:湯建議以清湯為主,避免勾芡或濃湯,並將超過半碗份量的蔬菜夾到碗中,其中至少有1道是深綠色蔬菜,建立吃足蔬菜的好習慣。

第二點「菜肉相伴取代大肉塊」:家中備餐或點購外賣時,可選擇如番茄炒蛋、芥藍肉絲、豆干芹菜等菜色,避免單點控肉、排骨等大塊肉類。第三點「善用低油烹調方法」:多選擇蒸、煮、烤、微波等低油烹調法,取代油炸、煎等高熱量方法。

第四點「用蔬果取代零食」:可準備一些方便食用的蔬果,如小黃瓜、大番茄、蘋果、香蕉等,於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達到一天應攝取的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

第五、第六點則是「點心與家人一起分享」及「養成每天量體重習慣」。更重要的是,只要一發現體重有上升趨勢,就要馬上調整飲食,並維持良好運動習慣。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意願登記破2百萬人 陳時中定調:補教師可打疫苗、胖子再等等

可上山禁下海遭譏「藍綠」問題? 陳時中傻眼!一句話回應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代謝症候群的標準 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裡,很多都是長期飲食過量、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而且,最近發現每個病症絕非只是單獨發病,它們的發病原因,都與囤積在腹部的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型肥胖)有著絕大的關連。在這之後開始受到關注的,即為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

閱讀詳情 »

民視《醫學大聯盟》本集將開箱「開學三禮」!開學日將近,是哪三禮 正準備迎接我們呢?是新型冠狀肺炎、流感以及腸病毒!尤其腸病毒沒疫苗、沒特效藥,還傳染力極強!那到底該如何預防呢?節目邀請到宋少卿、何豪傑、依依以及郭婷筠一起來解惑! 提到腸病毒,喚起依依悲傷記憶:「我們家兩個小朋友是雙胞胎,生...

閱讀詳情 »

靜心・淨心》暑氣到此為止!「處暑」來臨養生四字訣,可解秋乏、防傷肺氣… 「處暑」為秋天第二個的節氣,「處」是就此打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暑完了,換秋老虎上,又是另一種熱。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書中提...

閱讀詳情 »

痛風:多喝咖啡多走路,忌口高普林食物 痛風是因血液中尿酸變多,形成高尿酸血症後引起的關節炎。當高尿酸血症症狀持續,血液裡溶解不了的尿酸,便會沉積在關節中(尿酸結晶),引起帶有劇痛的炎症。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血清尿酸值超過7公克/分升的話,就會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另外,罹患痛風的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