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肥胖增加染疫風險!「宅在家」不想變胖 簡單改變用餐順序就有效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警戒下,不管是停課的學生,居家辦公的上班族,還是周未盡量減少出門的好國民,「宅在家」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台灣的生活寫照,不過專家指出,除了年齡、潛伏疾病之外,肥胖也可能增加染疫的重症風險,國健署就具體建議民眾,其實只要簡單改變一下用餐順序就能達到吃出健康又能避免體重失控。

長時間不出門,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很多人會靠吃打發時間,尤其在疫情當下,更利用吃來穩定情緒,導致三餐不規律,作息混亂,體重直線上升。

羅素英強調,其實宅在家是調整飲食的好時機,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就能讓民眾宅而不胖。第一點「用餐時先喝湯再吃菜」:湯建議以清湯為主,避免勾芡或濃湯,並將超過半碗份量的蔬菜夾到碗中,其中至少有1道是深綠色蔬菜,建立吃足蔬菜的好習慣。

第二點「菜肉相伴取代大肉塊」:家中備餐或點購外賣時,可選擇如番茄炒蛋、芥藍肉絲、豆干芹菜等菜色,避免單點控肉、排骨等大塊肉類。第三點「善用低油烹調方法」:多選擇蒸、煮、烤、微波等低油烹調法,取代油炸、煎等高熱量方法。

第四點「用蔬果取代零食」:可準備一些方便食用的蔬果,如小黃瓜、大番茄、蘋果、香蕉等,於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達到一天應攝取的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

第五、第六點則是「點心與家人一起分享」及「養成每天量體重習慣」。更重要的是,只要一發現體重有上升趨勢,就要馬上調整飲食,並維持良好運動習慣。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意願登記破2百萬人 陳時中定調:補教師可打疫苗、胖子再等等

可上山禁下海遭譏「藍綠」問題? 陳時中傻眼!一句話回應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是覺得喉嚨有異物的感覺,當心其實有可能是「臆球症」上身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趙國卿指出,近幾年來在門診,常見病人抱怨喉嚨有異物感,偏偏經過詳細檢查後,在消化道和喉部都沒有什麼異常的發現,往往診斷為「逆流性食道炎」、「鼻涕倒流」、「慢性咽喉炎」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之下,小病直衝醫學中心急診的就醫趨勢明顯減少,奇美醫學中心觀察,去年4月至今年1月因急性腸胃炎到急診求治的人次都未超過500人次,不過,今年2月急性腸胃炎至急診就醫卻高達572人次,3月也有528人次,醫師認為,背後原因可能跟民眾只使用酒精乾洗手而疏於用肥皂溼洗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中一名45歲的老菸槍,菸癮長達30年,平常就常乾咳,最近更發現自己的痰中帶血,還出現有後背痛的症狀,短短兩個月就暴瘦十多公斤,就醫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分化不良的肺腺癌,還好醫療團隊先給予化放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切除,術後腫瘤幾乎連根拔除,持續復健治療,近期內就可望順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不到指揮官陳時中預估的4月底,本土確診病例單日已破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128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209例本土個案及75例境外移入(6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新北市依舊是最大重災區,新增多達328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