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爆發職場困擾讓焦慮上身 精神科醫師傳授6招自救

疫情爆發職場困擾讓焦慮上身 精神科醫師傳授6招自救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24歲未婚男性,自述去年畢業後待業了3個多月,找到目前工作但薪資低,且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時又遇到疫情大爆發,公司直接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了近百份履歷,大多石沉大海,焦慮失眠、無法專注的情況持續數月,待疫情稍緩趕緊求助門診。診斷有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


22歲大四女學生,父母告知希望她畢業後不用再協助她的經濟,原本就已經感到有找工作的壓力,也不確定自己要找哪類的工作,再加上與父母求職觀念衝突,因此心中糾結,十分焦躁憂慮、易怒、常常失眠、夜裡易醒、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故與學校輔導室求援,輔導人員評估其嚴重性,建議她就醫。診斷有焦慮症及睡眠障礙,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情形大幅改善,現在家準備公務人員考試並於門診規律治療中。


33歲男性,一般上班族,工作上算是順利,但一直有自行創業的夢,希望能儘早財務自由,今年農曆年後決定離職與友人共創業餐飲業,沒想到5月時遇上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自己的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會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經女友勸說至門診,診斷有焦慮症,持續治療。


年輕族群多因職場困擾求診 世代衝突及就業壓力引發焦慮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門診觀察發現,近來求診的年輕族群大多20至40歲,較以往約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相關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這些年輕人,有的是畢業正好遇上疫情爆發,就業市場的職缺數下降,面試的機會變少;有的是對自己所學、興趣及職場文化所需之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過大,找不到依歸及平衡,或者對未來缺失方向感及安全感,對自己又缺乏自信心;加上現實經濟壓力,求職轉職又不似以往容易,但又不甘於只要有工作就好,期待能找到內容合意,薪資又滿意的工作;還有一類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沒固定雇主,和以往其父母親年代,常經歷1至3份固定工作就做到退休很不相同,因此和長輩間也易出現世代想法差異而衝突。


施姸安醫師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層面廣,今年的情況又較去年更加嚴重,首先明顯受到衝擊的就是工作經濟問題,收入減少影響生活;家人長時間在家,更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的頻率增加;也會擔心染疫的可能;對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感,不知道要如何規劃未來,以上種種都是造成壓力引起焦慮的因素之一。


焦慮症診斷標準中3項需當心 醫師分享6個方式自救


我陷入焦慮了嗎?施姸安醫師說,焦慮症有幾項診斷標準可供參考: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6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3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焦慮、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


當發現自己陷入焦慮如何自救?施姸安醫師建議,有6個方式可以嘗試:


1.適度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息規律。
2.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
3.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
4.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個人性向及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
5.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一段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
6.培養對自己的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


最後施姸安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社會各層面,就業選擇過度多元化但職缺相對減少,對於尚不確定職涯方向想就業、轉職或是創業的年輕人來說,更是一大挑戰。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的情況時,可嘗試用前述方法自救,倘若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儘早就醫尋求外援,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陪伴找尋到自我方向。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3級警戒嚴重程度日夜難熬 睡眠不足也是危險因子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疾管署公布今年第15例麻疹確定病例,一名台籍員工上個月自北京返台,身體陸續出現發燒、紅疹等不適症狀,經就醫通報後確診感染麻疹,目前已解除隔離。該署已掌握194名接觸者,包括同住家人、同班機旅客、同事、就醫時曾接觸的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預計追蹤觀察至6月11日。疾管署副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健走募愛心!「門諾愛永遠公益健走活動」上週六在台北自來水園區熱鬧展開,現場集結超過2000位大台北民眾,以捐款參加健走的方式,為門諾壽豐老人照顧社區護理之家帶來近百萬元的愛心捐款。活動中途還結合園遊會以及崇光社區大學長輩表演樂齡方塊舞、部落文化藝術團跳勇士舞鼓舞,讓民眾...

閱讀詳情 »

【轉分享,給你好能量好運氣,讓更多人得到幫助】 ☯導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控制炎症在骨關節炎防治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藥物消炎之外,合理飲食非常關鍵。美國《預防》雜誌最新載文,刊出多位專家總結出的關節炎患者最佳飲食,幫助他們護好關節。試試地中海飲食。美國營養和飲食學會發言人喬伊•...

閱讀詳情 »

網路上流傳「吃蝦喝柳橙汁會產生砒霜」的文章,讓網友看了心驚驚,紛紛轉傳好友提醒,「蝦不要碰到柳橙,會很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說,網友以砷化合物與維他命C混合的化學反應具毒性,來推測吃蝦再喝柳丁汁等同吃下砒霜,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最近網路和臉書大量轉載文章「蝦+維他命C...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