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國內疫情已趨緩並且穩定控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4)日宣布,自今(2021)年10月5日至10月18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並調整相關規定,請民眾持續配合防疫措施。

部分娛樂場所開放、戶外免戴口罩

一、符合主管機關防疫管理規定得開放,請遵循相關規範或指引:
1.電子遊戲場所、資訊休閒場所、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自助式KTV及電話亭式KTV)、桌遊、麻將休閒館營業場所。
2.宗教祭祀:
(1)有條件開放進香團、餐會活動。
(2)宗教祭祀場所入座,不限梅花座。
3.餐飲: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宴席開放離桌進行敬酒(茶)等社交互動;放寬桌菜、自助式餐廳取菜方式。
4.超商:茶葉蛋、關東煮等熟食不限由工作人員服務方式販售。
5.電視主播製播新聞如能與其他工作人員均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得於正式拍攝時不戴口罩。
二、10月5日起,開放以下情形者,得於戶外免戴口罩:
1.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無須戴口罩,惟應隨身攜帶口罩,並應與他人均保持社交距離。
2.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無須戴口罩,惟應隨身攜帶口罩,並應與他人均保持社交距離。
3.上述情形如有人潮聚集或與他人共同工作、活動等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場合,仍應戴口罩。
4.主管機關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辦理。
三、仍須關閉之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
指揮中心提醒,除上述例外情形外,外出仍應全程佩戴口罩、實聯制、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仍應執行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集會活動人數上限亦維持原有規定。指揮中心將持續觀察疫情態勢,適度放寬管制措施,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兼顧防疫與生活品質。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宗教活動、國家公園有條件鬆綁

內政部表示,自10月5日起,將適度調整宗教場所及宗教集會活動防疫管制,開放全程搭乘車輛的進香團及餐會型活動,但繞境、遊行、徒步進香活動等仍不開放;另外國家公園部分,單日往返登山承載量恢復正常,山屋住宿量由原數量1/3調整至1/2。

指揮中心表示,考量目前疫情日漸穩定,宗教活動及集會部分,取消須梅花座及固定座位的限制,另在符合宗教場所空間容留人數規定的室內外活動也將適度鬆綁,開放可辦理餐會類型活動,但仍須依「餐飲業防疫指引」做好防疫措施。

指揮中心說明,宗教團體提供住宿時,除同住家人外,每室可居住人數由1人放寬至最多4人。另外,開放得辦理全程搭乘車輛的進香團類型活動,進入寺廟時仍須遵守室內外容留人數規定;至於繞境、遊行或徒步進香活動,因風險較高,待疫情更進一步穩定後再行開放。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指揮中心表示,殯葬設施方面,維持開放公祭,各地方殯儀館管理單位依場所空間容留人數,訂定設施人數管制總量,並按各廳室大小公告容留人數上限,室內至少以每人2.25平方公尺計算,如於室外開放空間辦理者,容留人數以每人1平方公尺計算。骨灰(骸)存放設施部分亦依場所容留人數訂定管制總量。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指揮中心表示,國家公園部分,對於在指定營地搭營的多日登山路線以及單日往返登山路線,將恢復至原有承載量進行人流總量管制;另考量山屋通鋪密閉以及無法設置床位隔板等特性,將調整山屋住宿量由原數量1/3調整至1/2。相關防疫管制措施將視指揮中心最新防疫指引,宣導維持社交距離及佩戴口罩等防疫作為,若於通風良好且無人潮聚集之戶外場所,在能與其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之情形下,暫免佩戴口罩。另配合各國家公園環境特性,採因地制宜方式滾動檢討。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指揮中心說明,團體召開會議部分,同步放寬場所容留人數為室內至少每人2.25平方公尺、室外每人1平方公尺,也提醒團體應依「公眾集會因應指引」做好相關防疫措施。

圖片

指揮中心表示,如能澈底落實管理且遵守娛樂場所防疫指引,里民或社區活動中心亦開放使用卡拉OK設備,但各地方政府可視疫情決定是否開放。指揮中心強調,雖然疫情漸緩,防疫千萬不能鬆懈,務必遵守指揮中心及各部會發布之防疫指引,並落實實聯制,維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維護自身及民眾的安全,齊心防疫。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疫情維持二級警戒 條件再鬆綁:上山下海免戴口罩

【延伸閱讀】

疫情間腸胃不適加劇? 專家授解方

10/1公費流感疫苗開打! 滿6個月大即可接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5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天氣愈來愈熱,可以遮住肥肉的多層次衣服再也穿不住,要怎樣才能更快甩掉讓人揮之不去的肥肉呢?很多人可能會趕快搬出存了很久的減肥飲食指南,尤其是據說可以吃肉又可吃油的低胰島素減肥,也就是「低GI飲食」,可能會很受歡迎,不過,只知道「低GI」,卻不知道要「低GL」,小心愈吃愈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心臟疾病在國內高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且蟬聯多年,治療上,心導管手術一直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包括處理冠狀動脈性疾病、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致命性心律不整等病症。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心臟科劉聖甫醫師表示,要如何藉由心導管手術做到最理想以改善病患症狀,並幫助病患解決心血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黃老師從三個月前開始有聲音沙啞的問題,原以為是授課關係導致,也就不以為意。但經過休息一段時間後症狀毫無改善,於是到醫院求診。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其右邊聲帶有潰瘍性腫塊,經切片證實為早期喉癌;因為發現得早,接受喉部雷射手術治療,不僅免除放射治療的不適,也省下每日跑醫院治療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1名有萬華茶室活動史67歲男性確診者在治療後,情況穩定,但出院時竟喪失記憶,不認得另一半,醫師研判為腦部缺氧病變,新冠病毒侵襲腦部組織,造成大腦血管血栓,造成記憶力喪失。 新光醫院呼吸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該名個案接受核磁共振發檢查,確診為腦部缺氧病變,腦部血管血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