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還是少出門 「開放博物館」可在家逛 

疫情還是少出門 「開放博物館」可在家逛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減少出門群聚成為日常新生活。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中研院館所、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展「博物館 開放中」活動。無論是熱騰騰的當期展、經典重現的回顧展,或獨家推出的全新數位展,民眾在家皆能線上一指盡覽。

開放博物館聯手機構 線上展覽大匯聚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學術研究為中研院的核心,「開放博物館」提供彈性的資料結構、各種時空展示及資料視覺化模組,不僅能保留研究素材原貌,更能多層次且立體地展現研究歷程與成果,讓研究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其成。「『開放博物館』是個結合典藏、展示與應用三大功能的數位博物園區,可作為研究成果的轉譯與展示平台,我們希望未來能呈現更多重量級研究,將學術研究與在地社會進行連結,促進知識普及與資料循環利用。」

除了將實體展轉化為線上展覽,「博物館 開放中」亦獨家收錄6個全新數位展,包括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星海巡奇」圖像展、嶺南美術館與獨立策展人合作打造的嶺南名家書畫精品展等。值得一提的是,「星海巡奇」圖像展展示了中研院天文所近5年來的重大研究發現,包括以高解析度影像呈現出行星與恆星如何形成、能推論黑洞質量的超罕見「愛因斯坦環」,以及全球首次建立的磁星之三維模型等。

透過開放博物館 典藏作品更多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表示,藉由「開放博物館」,臺灣典藏機構得以跳脫不同館所之間資訊系統的限制,將各家展覽匯聚於單一入口平台供民眾參觀,正好呼應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多元與包容」之主題。

策展所使用的多數藏品,已開放於「開放博物館」供民眾近用。此外,部份文化機構也另行以公眾授權釋出珍貴典藏,包括臺灣音樂館所收德國波昂東亞研究所的文物贈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7.5萬件考古資料、「臺灣生命大百科」網站的2,000張臺灣動植物精選影像等。國立故宮博物院也預計將已開放授權的藏品逐步提供予「開放博物館」。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 醫美產業逆勢增長原因揭密

高CP值肌膚保養之道 擦保養品、醫美治療雙管齊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1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正值開學之際,兒少自殺事件卻仍頻傳!日前在新北市及台南市卻分別發生二起兒少自殺案件,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少女傷重不治,讓親人哀傷不已。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自殺案件為15至24歲人口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意外事故傷害。同時,依「兒童青少年精神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倢芯報導)國人常因工作勞累而引起背部疼痛,起初不以為意,然後可能因為輕忽症狀而逐漸導致痛到無法彎腰,影響工作及生活,最嚴重的情況便是導致「椎弓解離」。如此的情況尤其是在從事搬運粗重工作者身上時常看見,平時忍功一流,直到無法搬運重物,或是蹲下時才會驚覺「事情大條了」!藥物無法改善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肺癌治療非常棘手,以往用藥成效不彰,直到2000年以後陸續有了第三代化學藥物問世,患者存活期可從平均6~9個月延長到12~14個月。在2000年初,醫界發現EGFR基因突變是影響肺癌的重要因子,陸續研發對抗EGFR的標靶藥物,標靶藥物比過去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明顯降低;然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腹藏15公分大腫瘤 達文西微創手術清乾淨28歲的林姓患者,身體一直沒有異狀,但健康檢查進行MRI磁振造影後,才發現右後腹腔有一個非常巨大的腫瘤(最大徑15公分),求診很多醫師,大多給予惡性腫瘤的臆斷,讓患者非常的擔憂;後來由北榮血液腫瘤科主任建議到台中找童綜合醫院研發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