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間腸胃不適加劇? 專家授解方

疫情間腸胃不適加劇? 專家授解方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病毒肆虐已超過一年,依據剛出爐2021年5月發表於《神經胃腸病學與動力》期刊的調查,顯示疫情爆發後,民眾出現腸胃不適的情形增加了12.9%,包括消化不良、排便不順、腹痛、胃灼熱、或類似腸躁的症狀等。

本身有消化不良症狀 疫情間2成惡化

臺大胃腸肝膽科曾屏輝醫師分享日本2021年發表於亞太地區消化系醫學會官方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整體有11.9%的受訪者自覺腸胃不適的情況惡化,若本身已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躁症患者,則有超過20%的人表示腸胃情況惡化。而從近期門診也觀察到,腸胃不適的相關病例明顯增多,有許多民眾因為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到診間求診。

腸道健康影響大腦 飲食習慣影響重大

曾屏輝醫師解釋,多項國內外文獻均指出,腸道的環境會影響大腦的健康,若攝取高油高糖的飲食,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進而造成焦慮、憂鬱、容易感受到壓力、學習力與記憶力下降等。

然而疫情之下,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與以往不同,可能造成腸道菌叢跟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導致胃腸道症狀或讓現有已控制穩定的症狀惡化,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情況,進入惡性循環,讓胃腸症狀更嚴重。

多吃蔬果顧腸胃 掌握3原則保健康

董氏基金會莫雅淳營養師提醒,腸胃不適情況者更要養好腸胃、維持好心情,除了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也要吃足蔬果,尤其別忽略水果的重要性:

1.益生質顧腸道,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質,如芭樂、奇異果、番茄、柳橙、百香果、甜桃等,另外,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亦含有益生質;益生質是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有助於增加好菌、減少壞菌,進而「腸」保健康,利於調節情緒,也可以緩解便秘。

2.水果酵素助消化,「腸」保健康:水果酵素有助於蛋白質食物消化吸收,如鳳梨、木瓜、富含奇異酵素的奇異果等,對於胃不好的人來說,可減少胃部刺激引發的不適。

3.低腹敏飲食遠離腸躁:食物中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FODMAPs(腹敏)」,可能是造成腸胃道敏感的關鍵,若有腸胃不適症狀的民眾,可優先挑選低腹敏水果如木瓜、柑橘類、奇異果、檸檬、葡萄柚、草莓、番茄、百香果、火龍果、鳳梨、香瓜、哈密瓜、蔓越莓、藍莓、覆盆子、楊桃、榴槤、葡萄、香蕉(較生)等。

【延伸閱讀】

夏日急性腸胃炎如何緩解不適? 把握4大照顧守則快快好

宅在家腸胃容易不適? 當心是中斷運動惹的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5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研究發現,天氣寒冷,人體大腦中調節情緒的血清素濃度隨之下降,情緒就會低落。專家提醒,運動可以帶來好心情,即使天氣陰冷,還是應該找機會運動,揮別憂鬱情緒。 維他露基金會、董氏基金會2月4日舉辦「樂動最潮-2013『憂』『鬱』已過季」記者會,邀請「小鬼」黃鴻升當代言人,希望國人能夠透過運動紓解生活遭遇的...

閱讀詳情 »

大陸民眾在香港、紐西蘭等地狂買嬰兒奶粉,其實國人也不遑多讓,衛生署調查發現,國人出國旅遊時,以自行食用的食品名義申請進口的物品也是嬰兒奶粉。至於隨身行李,則以來自美國的錠狀、膠囊狀維他命數量最多。 依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民眾進口自行食用的食品(大閘蟹及禁止進口牛肉產品除外),重量在6公斤以下,...

閱讀詳情 »

對於全口無牙的民眾而言,「吃」常成為生活中的困擾而非享受,要選擇配戴假牙或是植牙來解決進食困擾,考慮因素除了費用,最重要的必須視齒槽骨狀況而定。隨著技術發展,目前新的改良技術,可讓全口無牙患者在3-5天裝置完成固定式假牙,裝完當天即可正常進食,解決植牙的長時間療程困擾,以及活動式假牙穩定問題。 假牙...

閱讀詳情 »

人會生病,都是因為免疫機能不平衡的結果。自癒力是人體與生俱來的力量,當自癒力正常,就能維持健康狀態,過著不生病的生活。免疫力扮演了身體平衡的重要角色,不管是免疫力低落或是不平衡都可能產生疾病,想要過著不生病的生活,不是一味提高免疫力就好,特別是過敏、乾癬、紅斑性狼瘡……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