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登山時如何分辨高山症? 專家提醒注意身體這些狀況

登山時如何分辨高山症? 專家提醒注意身體這些狀況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生平第1次挑戰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葉小姐在住家附近登山步道練習腿力,也常去運動中心踩滑步機,卻忘了在出發之前,服用預防性藥物,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開始出現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且逐漸加劇,最後只好緊急下山就醫。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最近幾個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許多人選擇遠離人群、擁抱大自然,露營登山人數明顯增多。

 

不過,登山具有一定風險,除了迷路走失,也可能出現高山症,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能夠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身體一旦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

 

如果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更是高山症的高危險群,建議於行前4至6周,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

 

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預防高山症的常見用藥種類不少,民眾尋求協助時,應該主動告知病史及過敏史、是否對哪些藥物過敏,或患有心血管疾病,以便醫師開立正確處方用藥

 

舉例來說,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一般用來預防於急性高山症,但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就不能服用含有這類成分的藥物。

 

含有Tadalafil、Sildenafil等成分的壯陽藥物,為最常見的預防高山症用藥,可以有效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

 

在飲食方面,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登山過程中,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可能產氣的食物,並禁止吸菸、飲酒,等。另注意身體狀況,如果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1個以上症狀時,就可能已經罹患高山症

 

一旦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必須妥善治療及處理,否則將有致死的風險。建議登山民眾,若有頭痛、噁心、虛弱等症狀,就趕快下山,千萬不要逞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也讓台灣10大好發癌症第6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針對頭頸癌確診方面,疫情影響造成就診量降低,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明顯較大。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以國外觀察為借鏡,台灣頭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新增本土確認COVID-19案例30例,4死亡案例。確診數上升讓民眾擔憂,是否26日的降級計畫會有改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仍在控制之中,降級相關指引也都研擬差不多了,「這兩天才會公布。」另外也宣布已與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疫情全球延燒,也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回溯性研究報告顯示,針對頭頸癌確診方面,疫情影響下就診量降低,病患確診時的原發腫瘤體積卻明顯較大。對於已確診病患而言,因疫情而延遲治療,也恐增加3-9%的死亡風險。以國外觀察為借鏡,台灣頭頸部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醫院手術專用手部清潔液「克菌寧殺菌水溶液2%」,因有醫院反應瓶中出現異物,食藥署初判可能有風險,今天發布緊急通報,該產品批號2022-2102、2022-2113,約2萬瓶,廠商必須必須8月13日前全數回收。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克菌寧殺菌水溶液2%」主成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