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每周吃1次橄欖油 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吃義大利麵,少不了橄欖油,吃生菜沙拉,添加橄欖油更增風味,被推崇為健康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橄欖油則是主角,現在越來越多人愛用橄欖油。國外有許多研究發現,適度食用橄欖油有益健康,現在更有一項研究指出,橄欖油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

研究:每周吃1次橄欖油 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辨認「好油」與「壞油」 對身體效用大不同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日常攝取的油脂裡面,有四種主要成分分別為: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可以把他們分成「好油」和「壞油」──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屬於壞油,會讓壞的膽固醇堆積在身體血管內,另外兩種不飽和脂肪屬於好油,可以幫忙清除壞的膽固醇。

同樣都是烹調用油,對身體的效用卻大不同,常見的食用油中,以動物性的油脂為主包括:豬油、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會讓油脂在室溫下呈現固態,屬於「壞油」一族;而市面上金黃色的液態油,大多屬於植物性油脂,他們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包括:橄欖油、大豆沙拉油、芥花油都是「好油」一族的成員。

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橄欖油含有一定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這個特性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壞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油的穩定性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好!除此之外,橄欖油的好處還有許多傳聞,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於2018年底發表聲明:決定性的科學證據尚未出現,但目前支持性的研究結果顯示,以一定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並允許製造商標示相關的「健康聲明」。

研究:每周吃1次橄欖油 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博士尚•赫弗隆(Sean Heffron)最新研究發現:橄欖油可以降低的心臟病或中風風險。

研究:每周吃1次橄欖油 有助降低中風風險

吃義大利麵,少不了橄欖油,吃生菜沙拉,添加橄欖油更增風味,被推崇為健康飲食的地中海飲食,橄欖油則是主角,現在越來越多人愛用橄欖油。國外有許多研究發現,適度食用橄欖油有益健康,現在更有一項研究指出,橄欖油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

研究:每周至少吃一次橄欖油,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橄欖油因為含有一定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健康有益,除此之外,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博士尚•赫弗隆(Sean Heffron)最新研究發現:橄欖油可以降低的心臟病或中風風險。實驗分析63位肥胖(平均BMI:44)受試者的飲食習慣,發現較常食用橄欖油的人,比較不容易出現血栓或血塊,血管阻塞中風的風險相對較低。研究也發現,每個星期至少吃一次橄欖油,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

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原因,他們發現關鍵在於橄欖油的分子構造,可以避免血小板凝結,這是第一次有研究團隊提出這樣的發現,未來將繼續深入研究。

以好油替代壞油,即使是好油也要控制攝取量

從以上研究雖然知道橄欖油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每天攝取量仍然要注意!根據國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用油建議:鼓勵多選用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來「取代」飽和脂肪酸,增加好油並同時減少壞油的攝取。脂肪每日攝取量上限是:男性70公克與女性55公克,且飽和脂肪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

橄欖油含不飽和脂肪酸,避免高溫油炸以免增加身體的負擔

橄欖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等這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有不少健康上的益處,但如果烹調方法錯誤,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國內衛生福利部提出:使用不飽和油脂的時候,盡可能不要使用油炸或其他高溫烹調法,高溫會破壞營養素,並導致自由基和致癌物產生,非但無法保護心血管,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748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8歲的已婚職業婦女姍姍(化名)最近半年月經都沒來報到,擔心身體有異狀前往醫院婦產科求診,主述自己一年前被公司升格為主管,為打拼事業,與丈夫達成協議一年後再計畫懷孕。這期間都有進行避孕,因此自行研判應該不是懷孕造成,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才導致月經遲遲未來。經過檢查後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胸大就是美?隨著隆乳技術與假體材質越趨成熟,越來越多人追求的不僅是豐滿的上圍,還渴望視覺上與觸覺上更接近真實乳房。義乳材質現已有「4D流動膠體」的革新材質,能讓胸部隨地心引力而變化,可以在站立時呈現「水滴狀」,平躺時呈現「圓盤形」,與過去只能呈現單一型態的材質相比,已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全球都緊鑼密鼓地關注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進度,先前傳出牛津大學與藥廠共同開發的疫苗因嚴重不良反應喊停,對於所有藥物的臨床試驗來說是很正常的現象,找出問題、確認劑量及效果就是臨床試驗的意義。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醫師指出,全球的疫苗開發,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免疫加強(im...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自己或家中是否有孩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這是1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人也會受到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指出,約有5%至20%的兒童曾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其中有90%的兒童會在5歲前發病,其中約有7成的兒童父母也有異位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