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25%卵巢癌患者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

研究:25 卵巢癌患者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發表「2016-2018年院內卵巢癌數據報告」,結果發現,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此結果和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極為吻合。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務必長期追蹤,不要因為年輕或腫瘤小而輕忽。

卵巢癌非中高齡女性專利 最年輕患者只有20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2歲,而北醫附醫最新院內數據則是48歲,較國外的年齡中位數63歲足足少了15歲,而且40歲以下年輕病患就佔了20%,最年輕的患者只有20歲,顯示台灣卵巢癌患者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

卵巢癌難察覺 年齡、腫瘤大小非罹癌關鍵  

劉偉民主任指出,許多人認為中高齡女性才需要注意卵巢癌,有些患者則擔心影響生育能力,小腫瘤暫時不治療先拚生孩子,但年齡、腫瘤大小並非罹癌以及癌症嚴重度的關鍵,腫瘤小也可能屬於晚期。

劉偉民主任強調,卵巢癌病程變化快、易復發,近三年報告顯示,六成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晚期患者的復發機率達四至五成;另外,三成患者是因為身體不適、又找不出病因,輾轉就醫才確診是卵巢癌,顯示卵巢癌「難察覺、難診斷」。

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達9成 卵巢癌擴增實境APP登場

劉偉民主任提醒,若在過去一年內出現腹痛、腹脹、易飽足、頻尿急尿感等情形應盡速就醫。而目前卵巢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再搭配術後化療,以及標靶藥物,建議患者可依照年齡、癌症期別、生育需求,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組合;雖晚期卵巢癌存活率低,但若能早期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提升至九成以上。

為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認識,北醫附醫將於10月底在診間使用卵巢癌擴增實境(AR) APP與民眾衛教互動,透過創意十足的診間互動,讓更多女性認識卵巢癌並提早發現身體發出的警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91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不斷有網路謠言傳,九層塔含有致癌物質最好不要吃,讓多數民眾惶恐不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正確訊息,九層塔含有的丁香酚與黃樟素,雖然分別被歸類於第3級與第2級致癌物,但目前人類致癌證據不足。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也認為,吃九層塔不會讓人得癌症,民眾可以放心吃不需過於憂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王先生,在偶然的機會下,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然而王先生不太清楚糞便潛血陽性的意義,因而前往醫院就診;經過醫師細心講解後,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五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但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也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其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兒童視力惡化最快階段為2歲至13歲,一旦越早近視,不僅近視進展越快,引起高度近視的比例也越高,甚至容易合併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視神經病變等病變,但想要控制兒童近視度數加深,這時就可能需要透過散瞳劑治療,不過這也讓不少家長擔心散瞳劑治療的正確時機點,以及是否會因此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知名網紅理科太太拍攝影片,哽咽宣布要暫時休息,和罹患3年憂鬱症的先生John一起養病。理科太太說:「John生病了,我因此不理解他一段時間。」憂鬱症形成原因很多,他是因為腦內血清素分泌不足、荷爾蒙不平衡,所以無法像我們一樣判斷事情,每天都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光是今年憂鬱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