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定期篩檢護健康

當你上完廁所,記得不要馬上沖馬桶,可以先觀察自己的「黃金先生」,了解身體目前的健康狀態,尤其看到血便,可不能掉以輕心,它除了是常見的痔瘡症狀,嚴重的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表示,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許多名人都是大腸癌病友,但其實這個疾病是有辦法可以預防的,只要吃對了食物,就能改變罹癌的命運。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定期篩檢護健康 

同樣是血便,如何分辨痔瘡還是大腸癌?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說:「大腸癌的血便,血便混合;痔瘡的血便,血便分離。」大腸癌症狀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有便意但又解不出來,以及貧血等。

萬芳醫院醫務副院長魏柏立指出,大腸癌初期一點症狀也沒有,等到症狀出現後,通常是晚期,所以年紀大、50歲以上的人出現血便,且過去沒有檢查過,最好還是安排做大腸鏡檢查。不過,雖然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但也不要感到太悲觀,相對其他癌症,大腸癌病友可活得比較久。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定期篩檢護健康 

江坤俊醫師表示,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檢查,目前政府推行的四癌篩檢中,糞便潛血檢查可初步篩出可能罹患大腸癌高危險群患者,目前健保補助50至75歲民眾(罹患率最高的族群),每兩年可進行一次糞便篩檢,民眾更應多加利用以保健康。但糞便篩檢結果呈陽性,並非就一定是大腸癌,必須施做大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診。

至於大腸鏡檢查,建議40至45歲開始做,尤其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人,更要在家人得病年齡的之前五年開始做,例如家人40歲得病,自己本身最好35歲就開始做大腸鏡檢查。如果有發現腺瘤瘜肉,切除後則每二至三年要複檢一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想遠離大腸癌,還可以跟著醫生、營養師,吃高纖食物清腸胃,幫助排便順暢,毒素不累積。魏柏立醫師及趙函穎營養師,各建議以五穀雜糧取代白米飯、白麵條、白饅頭,以及多吃高纖食物第一名的木耳等。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9點《健康2.0》!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健保真好!健保署今(2)日宣布一口氣給付多項救命新藥,包括了治療黑色素瘤的雙標靶藥物,有「最惡性乳癌」之稱的三陰性乳癌,健保也點頭開放第2個口服標靶藥物,另外,國人常犯的偏頭痛問題,最新用於預防成人偏頭痛的單株抗體新藥也一併納入。病人最快3月1日起就能吃得到。 健保...

閱讀詳情 »

在宜蘭地區設立「菌寶貝觀光工廠」而名噪全台的拜寧騰能生技集團,多年來致力幹細胞研究,特別再成立子公司泰美緹康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在抗神經退化疾病,最近該公司與積極投入幹細胞療法的花蓮慈濟醫院產學合作,並由董事長陳勝騰與慈濟林欣榮院長達成簽署,共同研發治療腦中風及脊髓損傷新藥,造福患者。 泰美緹康生...

閱讀詳情 »

部立桃園醫院感染COVID-19事件,案908因在「桃園另一間醫院」與案889同診間坐前後排而染疫,引發外界關注兩人並未面對面互動,病毒是如何傳播。對此,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因案908無其他已知接觸狀況,在流行病學上會優先推斷與案889有關,將做病毒基因定序釐清;醫療應變組副...

閱讀詳情 »

  冬季健康三大殺手?哪些人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未止,進入冬季後更需注意肺炎感染。醫師提醒,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單只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都是常見致病原因。其中「肺炎鏈炎菌」即隱藏於環境之中,相較於「新冠肺炎」對國人而言感染機會可能更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