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神經內分泌腫瘤潛伏各部位 名人也難逃 醫師籲檢查不可輕忽

神經內分泌腫瘤潛伏各部位 名人也難逃 醫師籲檢查不可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11月10日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寶萊塢男星伊凡卡漢和資深演員馬如龍皆因此病不幸離世。彰基胃腸肝膽科林彥至醫師說明,有別於癌症細胞增生快速,神經內分泌腫瘤依其惡性程度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惡性度高不僅增生快、轉移風險也高,然而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無特殊性,加上好發部位多元,易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全身部位皆可能發病 病因不明症狀易誤導

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而引發大量荷爾蒙分泌,包括不同部位的胰島素、胃泌素等,導致其好發於腸胃道、胸腔但全身皆有發病風險,常見的十大症狀為臉部潮紅、低血糖、盜汗、反覆性胃潰瘍、慢性腹瀉、心悸、皮膚炎、氣喘、咳嗽、發熱等。

林彥至醫師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因反覆性胃潰瘍求診,透過胃鏡檢查和病理切片都無法確診,直到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及深層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確診為胃部神經內分泌腫瘤,使用手術切除後已改善症狀。臨床觀察有將近六至七成的病人都是透過詳細健康檢查才確診,此外也有不少患者因為反覆性胃潰瘍、胃出血和慢性腹瀉求診才發現罹患此病,可見系統性的健檢有助於病人早期發現及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

林彥至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認為普通疾病而輕忽,目前只有少數患者具有家族性遺傳而較好判斷,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EN1),所以相關的檢查格外重要,包括內分泌指數、電腦斷層攝影、核醫檢查、腹部超音波以及內視鏡檢查等皆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並提高準確率。

定期健檢助非功能性患者好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對症看診四大科別

儘管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依照十大症狀做判斷,但多數患者仍會混淆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林彥至醫師也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非功能性患者在完全無症狀的情況下會加遽延誤治療的時機,加上好發年齡雖介於40-60歲,發病風險依舊潛在於各年齡層,林彥志醫師分享,過去也曾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男性患者,經由健檢發現胰臟尾部出現不明腫瘤,轉診到胃腸肝膽科後,確診為非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患者排斥開刀手術,轉而使用局部高濃度酒精燒灼腫瘤處,成功治療三年後無復發跡象。

林彥至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局部治療僅適用於非功能性、腫瘤公分數較小的患者,若已出現腫瘤轉移,則可考慮局部切除合併藥物治療,除了防止細胞擴散也可減少腫瘤細胞數量。林彥至醫師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十大症狀別掉以輕心,對症看診四大科別,新陳代謝科、消化外科、腸胃內科及血液腫瘤科,及早檢查、積極治療,降低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3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外送平台興起,民眾只要拿起手機就有許多商家與餐點可以選擇,外食頻率增加也讓外食族經常發生飲食不均衡、高鹽、高油、低纖維等問題,長期可能因此導致便秘、肥胖、三高等慢性病,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忽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覺嘉欣指出,平時養成良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4)日宣布境外移入新增50例,27例為落地採檢、23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採檢確診。同時因應國際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將放寬邊境檢疫措施。 落地採檢部分,13日篩檢21航班共1,341人,共有27人陽性,陽性率2.01%;14日上午篩檢4航班共278...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今(14)日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指揮官陳時中針對全球疫情進行說明。陳時中表示,全球疫情在高峰後有下降趨勢,全球的新增確診者比例下降了21%,可看出整體疫情仍在收斂,不過還有很多變化。 國際疫情趨緩 國內各傳播鏈都獲得控制 從下圖來看新增死亡與前幾波傳染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今(14)日苗栗新增1名確診者(案19731),苗栗縣府公布當事人足跡。同時台北市、高雄市府也公布足跡。 苗栗市場攤販老闆娘確診 匡列家人與小孩的接觸者 案19731為女性、45歲、陽性、CT值16.3。職業為竹南第二公有市場攤販,縣府13日晚上6點接獲醫院通報,徹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