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神經內分泌腫瘤潛伏各部位 名人也難逃 醫師籲檢查不可輕忽

神經內分泌腫瘤潛伏各部位 名人也難逃 醫師籲檢查不可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11月10日是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寶萊塢男星伊凡卡漢和資深演員馬如龍皆因此病不幸離世。彰基胃腸肝膽科林彥至醫師說明,有別於癌症細胞增生快速,神經內分泌腫瘤依其惡性程度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惡性度高不僅增生快、轉移風險也高,然而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無特殊性,加上好發部位多元,易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全身部位皆可能發病 病因不明症狀易誤導

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而引發大量荷爾蒙分泌,包括不同部位的胰島素、胃泌素等,導致其好發於腸胃道、胸腔但全身皆有發病風險,常見的十大症狀為臉部潮紅、低血糖、盜汗、反覆性胃潰瘍、慢性腹瀉、心悸、皮膚炎、氣喘、咳嗽、發熱等。

林彥至醫師分享,過去曾收治一名年輕男性患者,因反覆性胃潰瘍求診,透過胃鏡檢查和病理切片都無法確診,直到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及深層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確診為胃部神經內分泌腫瘤,使用手術切除後已改善症狀。臨床觀察有將近六至七成的病人都是透過詳細健康檢查才確診,此外也有不少患者因為反覆性胃潰瘍、胃出血和慢性腹瀉求診才發現罹患此病,可見系統性的健檢有助於病人早期發現及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

林彥至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認為普通疾病而輕忽,目前只有少數患者具有家族性遺傳而較好判斷,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EN1),所以相關的檢查格外重要,包括內分泌指數、電腦斷層攝影、核醫檢查、腹部超音波以及內視鏡檢查等皆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並提高準確率。

定期健檢助非功能性患者好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對症看診四大科別

儘管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依照十大症狀做判斷,但多數患者仍會混淆為其他疾病而延誤診斷。林彥至醫師也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又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非功能性患者在完全無症狀的情況下會加遽延誤治療的時機,加上好發年齡雖介於40-60歲,發病風險依舊潛在於各年齡層,林彥志醫師分享,過去也曾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男性患者,經由健檢發現胰臟尾部出現不明腫瘤,轉診到胃腸肝膽科後,確診為非功能性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患者排斥開刀手術,轉而使用局部高濃度酒精燒灼腫瘤處,成功治療三年後無復發跡象。

林彥至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局部治療僅適用於非功能性、腫瘤公分數較小的患者,若已出現腫瘤轉移,則可考慮局部切除合併藥物治療,除了防止細胞擴散也可減少腫瘤細胞數量。林彥至醫師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十大症狀別掉以輕心,對症看診四大科別,新陳代謝科、消化外科、腸胃內科及血液腫瘤科,及早檢查、積極治療,降低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3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70歲劉先生,曾為高階主管,過去長年外食,患有高血壓逾20年,4年前自公司退休後覺壓力減輕而停用降血壓藥,日前因出現胸悶、冒冷汗不適,就醫檢查為胸主動脈壁內血腫,電腦斷層更意外發現肚子有一顆網球般大6.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由於腹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高達5...

閱讀詳情 »

(醫美時尚12月號) 完美身材是追求面部姣好外的主要課題,特別是下半身的曲線。而下半身的曲線的重點之一就是「翹臀」,如何創造翹臀,很多人的方法是去健身房找私教,每天大汗淋漓的運動,有人選擇儀器的輔助,更有人以手術來整體調整,以下我們來聊聊相關的內容。 東西方比例不同 針對位置完美雕塑 東方人因為基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傅倫(Dr. Roffler, Steve R.)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藥物、幹細胞或血管生長因子得以精準輸送至人體患部,能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再生。此項技術將為糖尿病引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國三生原本活潑外向,但升上高一後卻突然變了一個人,不但沉默寡言,也不再注重穿著打扮,甚至不再約朋友打籃球,且情況越來越每況愈下,一度影響成績,因長期處於鬱鬱寡歡,最後乾脆請假在家,但仍每天關在房間,且日夜顛倒,連父母探視也不發一語,情況持續兩年後才就醫檢查,醫師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