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2020/01/20 13:14
記者|郭喜言  圖|網路拍攝地區:台灣高雄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你有過開不了口、有口難言、有口福難享的窘境嗎?你有咬牙切齒、咬緊牙關、苦難的情緒,自己吞的苦楚嗎?小心令人痛不欲生的文明病「顳顎關節症候群」找上門嘍!

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 于錫倩醫師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顳顎關節」的位置在兩側耳朵前方,顳顎關節和髖關節、膝關節、都是活動量很大的關節,它的周邊還有幫助下巴開關的肌肉群,我們吃東西、打哈欠、說話這個關節都必須運動,睡覺時可能磨牙或咬緊讓肌肉和關節沒有得到休息,最後造成「顳顎關節障礙」或「肌筋膜疼痛」這些統稱「顳顎關節症候群」。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當你有張口疼痛、張口受限或歪斜、張口閉口有異聲(喀.喀)、下巴脫臼、咀嚼時顏面疼痛、顏面肌肉痠痛,甚至有些頭痛、偏頭痛、耳朵內感覺疼痛或耳鳴、脖子肌肉痠痛,也會因為顳顎關節受傷而引起,卻常被誤診,不可不慎!

顳顎關節受傷害的原因,多數為生活壓力過大,經常熬夜,夜間磨牙導致顏面咀嚼肌不自主用力,或者張大口咬食物,長時間咬堅韌食物如魷魚絲、堅果、甘蔗或嚼口香糖等,使用單側咬合,用肩頸夾電話筒講電話,這些生活習慣長期累積造成傷害。

急性期須找口腔顎面科醫師處理,慢性期幫生活減壓,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就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預防與照顧最佳方法。

專業營養師劉怡里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減緩破表的壓力指數,多攝取以下營養素,有助穩定情緒。胺基酸是人體必須營養素,對身體營養扮演重要角色,色胺酸是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關鍵原物料,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靠食物補充。香蕉、牛奶、堅果、雞肉、牛肉、海藻、菠菜皆含豐富色胺酸。

維生素B群是幫助「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合成輔助因子。豆類、造米、蛋黃、麥片、酵母、深綠色蔬菜等食物含量豐富。維生素C協助製造抗壓荷爾蒙—副腎上腺素,芭樂、奇異果、柑橘類含量豐富。

礦物質鈣可以穩定神經、調節代謝。小魚乾、黑芝麻、豆製品、芥藍等含量豐富。礦物質鎂可以放鬆心情、穩定情緒。綠葉蔬菜、海藻類、黃豆、黑豆等含量豐富。飲食方面多加注意食物攝入的質量就能達到減壓效果。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另外經專業營養師群認可,網友票選推薦能改善生活質量,補充營養,向壓力宣戰之保健品補充:營養師輕食–一期一會酵素(錠劑)內含日本Asahi啤酒酵母(18種胺基酸+9種維生素+9種礦物質)另有活性的.美國Potato萃取酵素可以分解進食的蛋白質.脂質.澱粉食物.台灣專利苦瓜胜肽,促進新陳代謝。      

大醫生技–GABA放輕鬆錠(錠劑)內含GABA(γ-胺基丁酸)也存在於人體裡面,是種具有鎮定神經興奮功能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可以穩定血壓,促進睡眠,緩和情緒刺激造成的不安、緊張感。

悠活原力–綜合維生素B群(錠劑)內含牛胺酸 離胺酸 甲硫胺酸另有鋅酵母是由天然烘培酵母菌,有助於維持能量、醣類、蛋白質與核酸的正常代謝。

神力X-黑蒜精酵素–水解式18種胺基酸(液態)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其中銅元素是防癌抗癌的功臣,生物鹼有降血糖作用,大蒜素有滅菌作用。【點入3分鐘得健康小常識】

明星御用推拿師善譽堂黃世嵐

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秒懂「顳顎關節症候群」不再咬牙切齒

具有25 年以上的整復推拿經驗,承襲祖傳技藝和精神,在兩岸三地擁有黃飛鴻師父稱號的黃世嵐。直指顳顎關節的位子剛好在臉部頰車穴上,因筋膜過度緊繃而增生。往上延伸至聽宮耳門及太陽穴,直接影響腦神經循環不良,造成氣淤阻塞,常會導致頭痛失眠,在下顎活動時甚至還會有異音產生。在外觀上臉部容易有不平衡的差異,會有大小臉,國字臉的現象,都可以透過筋穴推拿,來使大小臉回復平衡,緩解症狀,但還是需要養成良好的咀嚼習慣,及放鬆心情避免過度咬合,才不會反覆發生。【洽詢黃世嵐師父請點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吃進什麼全靠頸上這張嘴,好好善待它,是每個人很重要的責任。

延伸閱讀健康我最行專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韓劇《藍色生死戀》、台劇《我租了一個情人》,或是鄉土劇《甘味人生》,劇中都有罹患血癌的橋段,其實真實生活中也有不少案例。過去罹患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只能接受高劑量化療,並等待骨髓移植,若化療產生抗藥性,病患則無藥可醫。今年2月衛福部核准新藥雙特異抗體,可作為急性淋巴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位58歲的王先生,日前經常感到右下腹部出現異物感,走路久了則會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就醫檢查確診為腹股溝疝氣;經過內視鏡手術進行人工網膜修補,目前順利康復,回到正常生活。2大族群 好發疝氣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游智欽表示,疝氣好發於嬰幼兒及中老年人,且男性多於女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一名50餘歲的美秀(化名),喜歡拍照,每天會透過社群軟體與親友們分享自己的生活,並時時關注朋友的動向。幾年前,她開始發現視力變差,原以為是長期使用手機所導致不適感。直到有一天,女兒經過她的房門,美秀卻看不清還尖叫吶喊問「你是誰?」;女兒立刻帶其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竟確診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男子到海溝釣魚,當場被魚輕輕刺傷手及腳趾,沒想到回家不到一天的時間,開始高燒不停、四肢無力,左上肩也不明原因腫的像「麵龜」一樣大,家人嚇得趕緊送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才檢查出海洋弧菌感染,緊急開刀治療後,即時挽回一命。病危通知都發出 緊急手術救一命這位54的孫姓男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