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突然間失語、肢體無力…中風? 一檢查竟是乳癌復發腦冒8公分腫瘤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突然不太能說話、不能拿對東西,63歲的黃太太日前出現這些怪異的症狀,醫師評估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一開始以為中風,但進一步完整檢查這才發現多處轉移性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其中更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在左側大腦額葉處,壓迫腦神經,元凶是乳癌復發的轉移性腦瘤。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原來黃太太4年前曾因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原本控制良好,而「轉移性腦瘤」正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長出的腫瘤,是否影響身體功能,需視腦中腫瘤的大小、位置、有無壓迫神經而定。

根據統計,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機率約15到30%,雖然每種癌症都有轉移至腦部的可能性,但臨床最常見者主要為: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等4種癌症。

黃國烽說,腦部有血腦障壁,可保護大腦,隔絕外來病毒或細菌,但癌細胞經血液到達腦部,可能破壞血腦障壁,寄於腦組織間,而轉移到腦部的腫瘤大多屬於癌症晚期,即使在治療中,也可能因藥物無法通過血腦障壁,導致癌細胞於腦中快速生長。

處理腦瘤,黃國烽指出,若腫瘤不大,也沒有立即性生命危險,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若大於7公分或有生命危險就建議立即手術。以黃太太為例,腦瘤已壓迫語言中樞與運動神經,且考量血腦障壁阻隔,抗乳癌藥物將無法有效治療轉移性腦瘤,醫療團隊因此建議緊急開顱,手術後,復原良好,沒有併發症。

黃國烽強調,許多病人認為開顱風險高而選擇放棄治療,但非多發性的腦轉移腫瘤,若積極治療將有機會延長約5至10年壽命,且取出腫瘤後不僅能進一步切片、染色化驗,找尋癌細胞來源,更能減少因腫瘤壓迫造成的立即性危險;不過,並非所有腦轉移的患者皆能接受治療,必須透過醫師及早、完整性的評估,才能保障手術安全。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罕見!「胃血管髮夾彎闖進肺」惹禍 害她咳血十年好不了

口罩定額徵用政策不退場! 指揮中心拍板延長至12月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青少年愛上網「取暖」當心越上越憂鬱!董氏基金會今(4)日發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近4成3的青少年每隔30分鐘不到就手癢想滑手機,假日上網超過6小時比例亦逼近4成;警訊是,憂鬱程度越高的青少年越愛上網與他人互動、聊天「取暖」,但...

閱讀詳情 »

▲正確選用熱敷墊,才不會造成傷害。(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班打電腦、下班瘋追劇,長時間的低頭姿勢,往往增加頸部與上背部肌肉負擔,造成血液循環不佳,肌肉僵硬、疲勞,不少人會自行購買「熱敷墊」來舒解痠痛,但魔鬼藏在細節裡,食藥署提醒,熱敷墊直接接觸到皮膚表面...

閱讀詳情 »

▲想要孩子高人一等,性早熟警訊千萬不能錯過。(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夠「高人一等」較同齡的孩子更早、更快速抽高,但孩子從小就比別人高,不一定是好現象!醫師提醒,這有可能是「性早熟」的危險警訊。贏在起跑點,卻因為骨齡提早成熟而斷了成長黃金...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難以入睡,睡睡醒醒、甚至有睡像沒睡,失眠已經是現代人的通病,但如果你只專注關心在晚上睡得好不好?當心搞錯方向,多吃冤枉藥。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提醒,失眠常是日間身心適應問題未處理妥善,因為工作、壓力而造成夜晚失眠的惡性循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