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突然間失語、肢體無力…中風? 一檢查竟是乳癌復發腦冒8公分腫瘤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突然不太能說話、不能拿對東西,63歲的黃太太日前出現這些怪異的症狀,醫師評估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一開始以為中風,但進一步完整檢查這才發現多處轉移性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其中更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在左側大腦額葉處,壓迫腦神經,元凶是乳癌復發的轉移性腦瘤。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原來黃太太4年前曾因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原本控制良好,而「轉移性腦瘤」正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長出的腫瘤,是否影響身體功能,需視腦中腫瘤的大小、位置、有無壓迫神經而定。

根據統計,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機率約15到30%,雖然每種癌症都有轉移至腦部的可能性,但臨床最常見者主要為: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等4種癌症。

黃國烽說,腦部有血腦障壁,可保護大腦,隔絕外來病毒或細菌,但癌細胞經血液到達腦部,可能破壞血腦障壁,寄於腦組織間,而轉移到腦部的腫瘤大多屬於癌症晚期,即使在治療中,也可能因藥物無法通過血腦障壁,導致癌細胞於腦中快速生長。

處理腦瘤,黃國烽指出,若腫瘤不大,也沒有立即性生命危險,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若大於7公分或有生命危險就建議立即手術。以黃太太為例,腦瘤已壓迫語言中樞與運動神經,且考量血腦障壁阻隔,抗乳癌藥物將無法有效治療轉移性腦瘤,醫療團隊因此建議緊急開顱,手術後,復原良好,沒有併發症。

黃國烽強調,許多病人認為開顱風險高而選擇放棄治療,但非多發性的腦轉移腫瘤,若積極治療將有機會延長約5至10年壽命,且取出腫瘤後不僅能進一步切片、染色化驗,找尋癌細胞來源,更能減少因腫瘤壓迫造成的立即性危險;不過,並非所有腦轉移的患者皆能接受治療,必須透過醫師及早、完整性的評估,才能保障手術安全。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罕見!「胃血管髮夾彎闖進肺」惹禍 害她咳血十年好不了

口罩定額徵用政策不退場! 指揮中心拍板延長至12月底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疫情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高雄醫學大學一群實習醫學生,日前到高雄巨蛋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站學習,看到很多老人家、孕婦擔心疫苗副作用,經同學的傾聽、解說及安撫下,一個個神情轉憂為喜,順利完成這世紀之針。一名醫學生有感而發說:「我們不見得需要成為最厲害的醫師,但一定要成為...

閱讀詳情 »

撰文 王朝 台灣殷切等待疫苗施打,能將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目前施打率仍只有4%,且施打速度有減緩趨勢,值得憂慮。雖然世界各國對大陸的防疫政策各執一詞,但拉丁美洲的知名學者同時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學會副會長海因茨.迪特里希,在文章中提及大陸的防疫效率佳,映照防疫成效對比。 海因茨.迪特里希6月23日在拉丁...

閱讀詳情 »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2日起所有入境旅客皆須3次篩檢,包括PCR篩檢2次及1次家用快篩。多次呼籲中央普篩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表示,感謝中央接受建議,阻絕境外嚴守國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所有入境者均須在機場深喉唾液PCR採檢一次,另增加在檢疫期間10至12天以「家用快篩」採檢1次。加上先前宣布居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