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突胸痛、呼吸困難別輕忽 當心是「自發性氣胸」

突胸痛 呼吸困難別輕忽 當心是「自發性氣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曾有氣胸病史的15歲鄭同學,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至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考量鄭同學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收治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術後第5天,鄭同學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出現「自發性氣胸」  高風險族群有徵兆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此外,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傳統開胸疼痛、恢復期長 內視鏡手術更精準 

洪嘉聰醫師說明,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

傳統治療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

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如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呼吸困難、胸痛應警覺 這些活動應避免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醫師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延伸閱讀】

良性肌瘤也可能影響生育 達文西手術「留子宮」不留疤

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市售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看起來都差不多,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食品,但其中健康食品是由「健康食品管理法」所規範,而特殊營養食品則是由「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所謂的「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且向衛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3C產品普及,學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目前臺灣小學生近視的比例,為全世界第二高!為搶救學童視力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童每年1次專業視力檢查,幫助家長學童養成定期檢查習慣,及時掌握視力度數;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提醒,近距離用眼距離至少35公分,並多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一名70歲罹患糖尿病的爺爺,長年聽從營養師建議,遵守用餐步驟、確實控制飲食,血糖控制穩定。近日例行回診追蹤,發現爺爺某幾餐的飯後血糖高達23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7.5%。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張郢芳營養師詢問了解後發現,爺爺在那幾餐吃了完整的一顆粽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一名2歲陳姓男童在家遊戲時,母親突然聽到兒子不斷發出作嘔的聲音,嚇得試圖用手要將兒子誤吞的硬幣挖出來,不料越挖,硬幣卻越往下滑,眼見狀況不妙緊急將兒子送到豐原醫院急診求救,肝膽腸胃科主任何明印立即用胃鏡取出一元硬幣,結束這場驚魂記。何明印呼籲,若家長發現小孩誤吞異物,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