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突胸痛、呼吸困難別輕忽 當心是「自發性氣胸」

突胸痛 呼吸困難別輕忽 當心是「自發性氣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曾有氣胸病史的15歲鄭同學,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至急診就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考量鄭同學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收治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術後第5天,鄭同學平安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出現「自發性氣胸」  高風險族群有徵兆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洪嘉聰醫師表示,「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

此外,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傳統開胸疼痛、恢復期長 內視鏡手術更精準 

洪嘉聰醫師說明,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

傳統治療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

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如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呼吸困難、胸痛應警覺 這些活動應避免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醫師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延伸閱讀】

良性肌瘤也可能影響生育 達文西手術「留子宮」不留疤

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羅傅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簡單且通用的化學方法,能有效使抗癌藥物主動裝載並穩定保留在奈米微脂體內,一路直達癌細胞再釋放出抗癌藥物,可避免藥物在體內循環過程中過早外洩,引發全身毒性。相關研究成果已於5月10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家中的孩子是否有做到用眼三十分鐘休息十分鐘的護眼習慣呢?根據一份最新調查發現,有高達八成的學童沒有做到;想要孩子遠離「惡視力」,家長可得要敦促孩子確實執行。多讓孩童身體活動 降低近視機率研究結果發現,視力異常的學童,有讓眼睛休息10分鐘以上的人數不到兩成;這份研究是高雄...

閱讀詳情 »

天氣漸漸變熱,平時要多補充水分顧健康,除了多喝水,喝好水更是關鍵!方便隨時喝水的最佳良伴,就是隨身準備一只水壺輕鬆補水。但是,喝水也大有學問,需要關注喝的水是否能讓人安心。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含有化學物質的水壺材質,不慎使用可能誤踩地雷,反而易導致健康危害,因此聰明挑選優質安全的水壺,非常重要。 PC...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科技進步,年輕人已無法脫離3C產品,以致有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有眼袋或嚴重黑眼圈問題,顯然眼袋已經不是年長者的困擾!高義盛醫師表示,後天誘發眼袋形成及加速眼周老化的成因,不乏與用眼過度、睡眠不足、精神壓力大等生活習慣有關,但也有眼袋是先天遺傳或是過敏體質所造成。眼袋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