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突遇火災 逃生避難原則

突遇火災 逃生避難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意外和明天,誰都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若不幸遇到火災發生,請依照內政部消防署公告的逃生避難原則,才能守護生命,及時逃難。民眾千萬不可為了收拾財物而延誤逃生避難時間,應以保命求生為首要目標。同時遭遇火災時也不可搭乘電梯逃生,火場很可能會發生斷電情形,使用電梯逃生容易因為斷電而受困在電梯內。

不可躲在浴室 塑膠門易溶、排水孔無空氣

1.火場第一殺手為濃煙,而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大多是塑膠材質,塑膠門不耐高溫,只要濃煙溫度達到約200度至400度就可以使塑膠門熔化變形,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因此躲在浴室裡面無法有效阻絕濃煙,最後會因為遭到濃煙侵襲而造成人命傷亡。

2.浴室內排水孔下方設有「存水彎」利用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排水管內,發揮隔氣作用,避免排水管內的臭味流入室內,所以也不會有新鮮空氣流入浴室內。

3.浴室內常沒有對外窗戶,無法對外呼叫求救,消防人員不易發現。

不可用塑膠袋套頭 不用再找濕毛巾

用塑膠袋套頭不但無法裝到新鮮空氣,反而會因呼吸而在塑膠袋上產生霧氣,影響逃生視線及速度!若遇火場高溫,塑膠袋也會熔化而黏在皮膚上。濃煙是火場的頭號殺手,因此不可嘗試穿越濃煙逃生,而以往用濕毛巾摀口鼻即可穿越濃煙逃生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的一氧化碳和有毒氣體,因此火場逃生時,千萬不可以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或塑膠袋等無保護效果的物品,以免延誤逃生避難時機而不幸受困火場。

火場逃生避難應往下 不可穿越濃煙逃生

1.開門,往一樓往外逃生

火場逃生最佳策略就是離開建築物,而離開建築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往一樓往外逃生,而且由於煙平均上升速度為每秒3~5公尺,人平均往上速度為每秒0.5公尺,人往上跑是跑不贏煙的,因此火場逃生原則為往下逃生。另外,在開門之前應先觸摸門把測試溫度及觀察門外是否有煙霧。如果門把溫度很高覺得燙手時,表示門的另一邊已是高溫的狀態,切勿開門,並改採其它逃生避難路線;若未感高溫,則先開一條門縫觀察門外狀況是否有煙霧,若無煙霧再行逃生,並隨手關門,以防止火勢及煙霧擴散;若有煙霧則不可嘗試穿越煙霧逃生,應關門退回室內,並用衣物或毛巾將門縫塞住,防止煙霧流入,改採其它逃生避難路線。
 2.至樓梯間未見煙霧,即可繼續往下往外逃生

只有在確認樓梯裡沒有任何煙霧時,才可以選擇走樓梯往下往外逃生,選擇走有防火門的安全梯逃生是最佳選擇(因為關上防火門可阻絕火勢及煙霧擴散至安全梯間,形成安全的逃生環境)。 

3.平時應規劃2個方向逃生路線,當主要逃生出口無法往下往外逃生時,請尋找第二逃生出口往下往外逃生;若第二逃生出口也受阻礙,則改往相對安全空間關門避難,等待消防人員救援。並往火、煙、熱的反方向尋找相對安全空間,如陽台或房間,房門必須是可以緊閉關上的木門,而非無法阻絕高溫與煙霧的塑膠門或玻璃門,讓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內避難,並撥打119求援,記得詳細告知119待救人員的所在位置,等待消防人員救援。

逃生謹記隨手關門 阻擋火勢及濃煙

火場逃生避難時,一定要謹記「隨手關門」的觀念!如果起火點在居室內或屋內,逃離起火居室及家裡時,應隨手關起房門及大門,可以將火勢及煙霧侷限於起火居室內或屋內,以利其它房間或樓層的人順利逃生避難。

及時使用緩降機 熟記口訣:掛丟套束推

1.使用時機:火場內逃生避難時,應優先以建築物之安全梯或直通樓梯為主要或第二逃生路線,若安全梯或直通樓梯均遭到火勢或煙霧煙侵襲致無法利用且亦無法前往相對安全空間內避難等待消防人員救援時,才使用緩降機等避難器具進行逃生避難。

2.操作方式:(口訣:掛丟套束推)

(1)展開固定架,自盒中取出緩降機,將緩降機掛鈎確實【掛】在固定架鈎環上。

(2)從窗口【丟】下輪盤,確認下方沒有障礙物阻擋。

(3)將安全帶【套】於腋下。

(4)將束帶【束】至胸口。

(5)攀出牆外,身體面向牆面,雙手輕【推】牆壁;落地後,將繩索另一端之載具套環束帶拉至頂端,以利下一位人員操作。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延伸閱讀】

復發性濾泡淋巴瘤治療新選擇 有效延長存活期

眼睛「蛋白」熟透透? 飛秒白內障手術找回好視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19歲的張姓女大生,從小就有頭髮稀疏的問題,3年前開始加速落髮,幾乎快變成光頭,她只好戴假髮上學,還曾因受不了同學異樣眼光,不想到學校上課,母親看不下去帶至就醫檢查,竟發現年紀輕輕的她,頭髮已進入休止期。收治個案的皮膚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指出,經檢查發現,患者為休止期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女性從青春期開始就常有過敏現象,尤其環境若充滿塵蟎或藥物,就恐使症狀更為嚴重;大林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建甫指出,尤其這名女性生下孩子後,也將過敏現象遺傳給孩子,造成孩子臉上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徵兆。其實,若父母有一人具有過敏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剛長出恆牙的7歲男童,在與家人遊戲時,不小心撞到椅子,下門牙應聲斷掉;經過牙科急診治療,將脫落門牙植回,不僅完整保留牙齒,也不需要裝置假牙。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陳冠良表示,若發生牙齒斷掉的意外,應立刻找回牙齒,並放入牛奶、清水或口中保存,把握找、沖、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全世界氣喘病的罹病率持續在增加,病情轉趨嚴重,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隨著增高,而年齡層卻逐漸下降,當然,台灣也不能例外。許多醫師常建議氣喘病患要規律運動,而游泳就是首選。台大醫院兒科部林應然醫師表示,因游泳本身是一種和緩的運動,可以鍛鍊呼吸機能,且在游泳時,由於泳池內的溼度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