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立秋進補好「食」機 中醫養生首重抗燥

立秋進補好「食」機 中醫養生首重抗燥

「立秋」顧名思義就是秋天的開始,是由夏天轉入秋季的第1個節氣。今年立秋於8月8日,立秋後若連續有降雨日,氣溫則漸下降,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炎熱轉涼的交接期。

溫、溼度的變化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可單吃水梨或用梨燉冰糖來預防,甚至加入川貝一同服用改善;若因溼度下降產生皮膚乾燥,則可多吃蓮藕、枸杞、白蘿蔔、木耳等食材,緩解皮膚乾癢的不適。受秋燥影響,脾氣容易爆躁、心緒不佳,可好好按摩尺澤穴、合谷穴、太衝穴,以保持自我身心舒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立秋屬於由熱漸涼交接的節氣,因此食養方面應以潤燥、滋陰、益氣最好,讓身心的滋潤度保持充足,養體轉換就能得宜。

雖秋天將至,但大暑的燥熱之氣仍存在大氣裡,故此時需力抗身體與心緒的燥熱,民眾可多吃酸味食物,如蘋果、橄欖、枇杷、柚子,防止肺氣過盛而損傷肝氣;反之,應減少辛味之物的食用,如薑、蔥、辣椒等,避免上火傷津耗氣。最後,建議多多補充蓮藕、枸杞、白菜、梨、黑木耳、蜂蜜、芝麻等可滋陰補潤的食物,有助於節氣滋潤。

夏、秋之交時期,身體的水分容易蒸發,人體也容易患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不適、咳嗽、皮膚過敏搔癢、便祕等症狀。透過多飲用節氣滋潤湯,有利調節胃口、補充津液也能增強體力。方志男表示,現代人生活工作皆用眼過度,常發生「乾眼症」。立秋期間可多飲「紅棗枸杞湯」抗燥、滋陰、潤肺。

「紅棗」富鐵質可補血氣、養元氣,促進臉色紅潤;「枸杞」富維生素A、B1、B2、C、鈣、磷等,所含微量元素還能安撫神經系統,助益好眠與解鬱。紅棗雖非燥熱食物,但若真怕上火,建議1日內食用儘量不超過10顆;體質溫熱的人也避免選擇紅棗,改使用蜂蜜代替,會有多增滋潤的功效。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臺灣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在三萬六千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育了超過4600種以上的植物種,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植物是臺灣特有種,此多樣化的自然資源為臺灣最珍貴的瑰寶。但面對全球環境急速變遷,許多物種正面臨消失或滅絕問題;因此,如何確保臺灣原生植物物種之永續保存及維持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七夕情人節即將到來,在浪漫的氣氛中享用餐點、互贈情人節禮物後,通常還有一個激情火熱的夜晚!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18年一月至六月底止,HIV新感染人數為1,002人,其中以不安全性行為導致的感染比例最高,佔79.52%;由此可見,在享受愉悅的性生活同時,正確使用保...

閱讀詳情 »

夏天偏好吃麻辣火鍋重口味、吃冰品、喝冰飲的人,小心有水腫型肥胖!容易出現食慾差、疲倦懶散、四肢沉重、排便不暢,以及下半身肥胖等症狀。要想改善容易水腫的體質,除了要忌口上火的食物、冰飲之外,更重要的是消水腫首先要培養溫暖體質,在此推荐一味消水腫「聖汁」溫薑汁,讓人甩掉難纏的水腫型肥胖。 寒性食物吃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78歲的老奶奶長期背痛,起初以為是老化導致的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胰臟癌晚期,僅能以化學治療控制病情。然而,在治療初期病況不見好轉,還發生血球數量下降的副作用;所幸,老奶奶的女兒仍抱持著正面態度,鼓勵奶奶繼續接受治療。經醫師評估後,改採第二線新劑型化學藥物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