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第10例!輕症漏網台商真檢出毒 台灣成功分離病毒株跨尋解方關鍵一步

▲國內出現第10例武漢肺炎確診病例。(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武漢肺炎確診病例出現第十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1)日晚間召開臨時記者會宣布這項最新消息,正是昨公布第9例個案的40多歲台商丈夫,原因為症狀輕微再上返台時間早在強制通報條件加嚴之前,而未被檢驗,在妻子發病確診後,防疫人員緊急回頭採檢,今日檢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確診。

該名丈夫是在去年9月至中國武漢工作,今年1月12日返台,於1月21日出現上呼吸道症狀,但僅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水等輕症,22日曾就醫檢查,但因為沒有發燒及無肺炎情形,故未符合當時的通報定義,最後診斷為一般感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該名丈夫確診仍屬於一起境外移入個案導致的本土家庭群聚事件,找到第9例個案的感染來源這項科學證據也代表好消息,因為國內疫情還沒有往外擴散,並沒有發生社區感染,「這條防線還是守住了」。這起家庭群聚的密切接觸者(家人)有12人正居家隔離中,目前無人有症狀。

該名男台商因為輕症而成為漏網之魚,陳時中亦宣布,即日起修改強制通報的定義,放寬對症狀的認定。這起家庭群聚的密切接觸者(家人)有12人正居家隔離中,目前無人有症狀。

定義包括臨床條件(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發燒(≧38℃)或急性呼吸道感染;臨床、放射線診斷或病理學上顯示有肺炎。流行病學條件:「曾去過中國湖北省(含武漢地區),或曾接觸來自湖北省(含武漢地區)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人士」、「曾有中國大陸(不含港澳)之旅遊史或居住史」、「曾經與出現症狀的極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包括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處、或有呼吸道分泌物、體液之直接接觸」。

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目前男台商症狀完全康復,確診靠的是檢測其呼吸道殘留的病毒基因片段,而國內也已經具備可以分離出病毒的能力,代表對研發藥物及疫苗跨出成功的關鍵第一步。疾管署強調,若病人身上可以培養出活病毒可以很確定其有傳染性,但若只是殘留的基因片段「屍體」,依推斷不具傳染性,但確實感染過。

陳時中說,有家長反映買不到兒童口罩一事,指揮中心明日也將釋出10萬個兒童口罩,之後再適時增加生產線、提高產能,家長不必過度擔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也召開地方政府民政衛政體系防疫應變協調會議,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主持,研議有關地方政府民政衛政防疫體系動員事宜,同時與會專家台北區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及台大醫院教授黃立民皆強調,一般學生無須戴口罩,並建議地方政府加強宣導使用口罩的三大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

第10例!輕症漏網台商真檢出毒 台灣成功分離病毒株跨尋解方關鍵一步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疾管署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流感也可怕!疫情「亂流」全台就診人次又攀升 H1N1再奪13命

最新!政府徵用將生產兒童口罩 陸生2/9返台禁令「不一定開放」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近日,鳳凰網健康頻道發表了一篇有關走路姿勢預示著死亡來襲的文章,文中列舉了8種步伐,詮釋出與壽命的關係。此文在網絡上被瘋轉。  文章稱,曾國藩在他的面相書中就提到過,一個人走路如果總是腳後跟不著地,這個人就可能是短壽的。雖然不知道他的結論從何而來,但是在生活中的確是見到過兩例,都是男性,...

閱讀詳情 »

昨天,拿著寶寶的三維彩超單,清楚地看到寶寶的五官和手腳,32歲的林女士雙手直顫抖。結婚8年,她和老公也努力了好幾年,終于在幾個月前如愿懷上了孩子。 林女士說,當初以為是自己不能生,差點想跟丈夫提出離婚。令全家人都大跌眼鏡的是,害得她遲遲沒有懷孕的原因,竟然是股肌肉群受損,而受損的禍首竟只是久坐這個習...

閱讀詳情 »

一天晚上,丁女士切了一個西瓜,吃剩的一半沒捨得扔,封上保鮮膜放到了冰箱裡。「感覺放冰箱裡又蓋上保鮮膜,第二天接著吃應該也沒啥問題,可第二天一家人吃後全拉肚子。」丁女士說,第二天中午的時候,把剩下的半個西瓜拿出來晾了晾,午睡後切開一家三口吃了。結果三人鬧了一天肚子,「我老公吃得最多,整個人不斷往廁所...

閱讀詳情 »

1.教你5分鐘消滅牙垢材料:草莓一顆,發酵粉1/2茶匙。方法:將草莓碾成糊狀,與發酵粉充分混合,用一個柔軟的牙刷將混合物均勻塗在牙齒表面,5分鐘後用牙膏將混合物刷掉,然後漱口。體驗心得:說起這個方法來,那可神奇了!我是從美國一個雜誌上看見的,上面說;草莓中含有的蘋果酸可以作為一種收放劑。清除牙齒表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