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撰文 / 今周刊
出處 / 今周刊   924期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等病床」早已成為台灣醫療危機之一,台大每五位急診轉住院病人,就有一人等超過兩天,甚至成為常態,究竟是哪些原因,讓我們在急診室面臨生死關頭時,等不到病床?

一個尋常的星期三,許先生的母親因為急性敗血症,被送到台北市中心一家醫學中心急診室。高齡七十五歲的老媽媽發高燒、肚子絞痛,到最後意識不清無法問診,醫師認定許媽媽必須最優先處理,不斷加強抗生素的劑量,而且也應該趕緊入院,避免在人山人海的急診室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危急的許媽媽卻仍然在三天後,才得以住進內科加護病房。

急診室亂象

根據健保署網站統計,在急診轉住院案件數中、等待住院超過48小時。

民國六十幾年,台大就有急診室爆滿的現象,那時病床很少,可說是資源不夠,如今病床數規模多了三、四倍,還是無法解決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來台大看病。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說,有時,我們明明已經通報急診室沒推床了,救護車仍把病人載過來,原因是病人堅持要到台大。然後,病人沒病床躺,只好躺在救護車擔架上,救護車也離不開。

要解決這個陳年問題,必須靠整個體制來推動。政府要強制分級轉診,民眾也要改變觀念。

原因一:大醫院的迷思,不管輕重症都來報到,轉診出去僅千分之二

台灣每千人有6.9張病床,雖比不上日本、韓國、德國,但遠高於OECD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平均的5.05張,也高於世界中位數的2.2張。

「病床數絕對夠,還滿出來!」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部主任陳日昌說,全國四百家醫院,造成急診等床問題約十五家,而醫學中心病房則多被重症者使用,因為重症者住院較久,病床周轉率低,造成供需失衡。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陳日昌認為,病人集中到醫學中心,是信任度問題,也就是迷信大醫院,不管輕、重症都往大醫院擠。大醫院急診轉出的病患僅千分之二或三,而且好說歹說用盡說服手段,仍然轉不出去,「不能怪民眾,如果沒有限制,大家當然希望待在一個能讓他安心的地方,所以很難解決。」陳日昌說。

原因二:地區醫院萎縮,中小型醫院生存不易,病房閒置嚴重

同一種病,醫學中心的醫師診療費、藥師費的健保給付較高;同樣做電腦斷層掃描,地區醫院獲得的給付低。但地方性醫院本來就要用更高的薪水才能找到醫師,結果因給付低,賺錢更困難,過去幾年,中小型醫院處於賠錢狀態,失去和醫學中心的競爭力,造成病人流失、病房閒置情況。

原因三:醫院也挑病人,怕虧錢、惹醫療糾紛,多重慢性病人等床最難

「急診無法轉去樓上病房的病人,很多是因為會虧錢,或治不好了。」不少醫學中心急診醫師坦承,在急診待床很久的病人,不少是窮、老或諸病纏身。

沒錯,醫院挑病人已是常態。其一是經濟因素,一位財團法人醫學中心醫師透露,部分醫院分配病房會看科別的績效利潤,利潤較高是醫材,因此會使用到醫材的心導管手術或骨科病患,就容易住到院。也有醫界大老指出,醫院會拉長住院時間,有時是因病人快好了,健保支出較少,病人又好照顧。

其次,醫療專科分科太細,多重症狀的急診病人就不容易被某專科醫師收住院,即使有病床,仍不收病人。

原因四:健保俗擱大碗,台灣住院相對便宜,醫療險濫用推波助瀾

身兼急診醫學會壅塞小組召集人的方震中指出,台灣民眾住院時間比歐美國家長,因歐美住院費用昂貴,譬如美國普通病房每天就要一千美元(約新台幣三萬元),美國病人出院後,再派護理師去居家照護,比住院便宜許多。
 
三期今周刊免費試閱
等不到病床的真相
 
 
【Life生活網取得《今周刊》授權文章專屬使用:原文詳載於《今周刊》。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注意力與同年紀孩子相比較下後發現較不持久,且經常過動或衝動,則很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前兆,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俊漢表示,ADHD主要被認為與大腦前額葉的發展較慢有關,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衝動,症狀依不同個體狀況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吳俊漢指出,通...

閱讀詳情 »

40多歲的王小姐去年開始有下背及腳痛情形,甚至到難以行走的地步,到院求診檢查發現有多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核醫骨骼掃描出多處骨轉移,電腦斷層則發現有肺部腫瘤及肝臟轉移。醫師幫王小姐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導引肺部腫瘤切片,根據特性使用適當抗癌藥物。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醫師柯維鈞...

閱讀詳情 »

近期,再生醫療製劑管理修法,立委企圖以「再生醫療製品」一詞取代主管機關所訂之「再生醫療製劑」,讓再生醫療製品變成了一般商品,製造時不須依PIC/S GMP規定,運送時不須符合GDP規定。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曾中龍痛斥「藥品變商品,民眾保障在哪裡?」 日前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

閱讀詳情 »

2019年美國癌症年會(ASCO)於芝加哥盛大舉行,臺北醫學大學和IBM合作研究顯示,透過AI人工智慧訓練醫學生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訓練法,展現北醫將人工智慧結合醫學教育的創新思維,受到國際醫界肯定。 北醫和IBM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成員共13名,論文第一作者為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通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