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治療關鍵在消除胰臟毒害 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助穩糖

糖尿病治療關鍵在消除胰臟毒害 新一代長效基礎胰島素助穩糖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已步入老年化社會,罹患三高等慢性疾病人數逐年攀升,其中糖尿病人數已突破200萬大關。愛胰協會理事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游能俊醫師表示,全台糖尿病病患數推估已達227萬人,18歲以上成人約每9位中有1人罹病,年紀越大罹病率越高,75歲以上約3人中即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

糖友胰臟受高血糖毒害 積極控糖很重要

游能俊醫師指出,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很多,但不論為何,一旦罹患糖尿病後,患者的胰臟功能就會開始遭受高血糖之毒害,導致胰島素對於血糖變化之感應能力變差,分泌量也會減少。雖然糖尿病無法痊癒,但可透過及早之積極治療而控制血糖,保護胰臟功能。游能俊醫師強調,提升糖尿病的治療成效,關鍵就在於必須盡早消除高血糖對於胰臟的毒害,除了透過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外,也須輔以有效的藥物介入才能達成。

第一時間以高劑量胰島素治療 半數可擺脫用藥

游能俊醫師分析,目前醫師多會以二甲雙胍做為第一線口服治療,但因口服藥物降糖化血色素之能力有限,故若仍無法控制血糖時,即應積極考慮使用胰島素,因為胰島素可說是消除葡萄糖對胰臟毒害最有效的利器。游能俊醫師提到,國外曾進行以胰島素作為剛確診患者之第一線治療試驗,在不輔以口服藥物的情況下,以高劑量胰島素治療2周,試驗結果發現許多患者成功降低血糖,甚至於試驗結束兩年後,有一半的患者在不使用藥物下,仍能維持血糖值正常,這正是因為以胰島素治療及時保護胰臟機能所致。

初期三個月 搶救胰臟功能黃金期

游能俊醫師表示,確診糖尿病後的頭三個月,是「搶救」胰臟功能的黃金時期,但台灣民眾長期對於胰島素治療存有迷思,往往容易因此錯過時機,非常可惜。游醫師說,當糖化血色素大於8,或是空腹血糖值高於200時,就代表胰臟功能正遭到累積的葡糖糖毒害中,因胰臟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故應盡早轉換胰島素治療,才能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

長效基礎胰島素 助血糖更穩定

針對有些患者顧忌轉換胰島素後,容易造成體重上升,游醫師建議可考慮以長效基礎胰島素進行轉換,根據臨床試驗與門診經驗來看,使用長效基礎胰島素的患者,不僅體重的增加十分輕微外,同時與傳統胰島素相比,其對於血糖控制的穩定度也較高,能減少夜間血糖不穩的情形,幫助患者平穩地達成降血糖目標。游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用藥外,飲食控制也不能輕忽,唯有從根本改善生活型態,才能減輕胰臟負擔,與糖尿病長期共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4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國人大腸癌發生率連10年居首,儼然成為台灣新「國病」;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忽略。預防及治療往往是民眾關心的議題,有鑑於此,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2018年7月7日在高雄市舉辦腸癌衛教講座,由高雄長庚陳鴻華理事長與高醫王照元副院長帶領李克釗醫師一同共襄盛舉。事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70歲的陳爺爺,兩年前因騎車摔倒至骨科就醫,醫師發現骨密度相當差,且長期有貧血的症狀,經轉診至血液腫瘤科後,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其骨頭被嚴重侵蝕得千瘡百孔,導致骨痛、虛弱到離不開家門,而當時新生的小孫女便成為陳爺爺求生的支柱,加上家人全力照顧,以及在藥物治療穩定控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糖尿病多死於心血管併發症 這些指標都要顧第二型糖尿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五位,全台罹患人數超過200萬人。而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多是大小血管發生病變。若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損害血管和神經,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糖尿病治療不能僅只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更要控制好體重、血...

閱讀詳情 »

長時間肚子脹痛、便祕甚至出現血便,可能是腸癌症狀!隨著國人飲食習慣西化,攝取過多高脂、高糖、精緻化食品,再加上蔬果攝取量不足等因素,大腸癌已連續10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一般人雖聽聞癌症色變,不過只要平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戒掉下列5大惡習,就可以大幅降低罹癌風險! 愛吃香腸、熱狗堡 拒絕不了加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